育儿指南

BBC纪录片《宝宝的美妙世界》EP2:社交形成和融入社会

《宝宝的美妙世界》是英国BBC播出的一部关于探索0~2岁宝宝行为的纪录片。

节目中由儿科专家古蒂·辛格博士带领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和对诸多英国家庭的跟踪探访中探究200多名0~2岁宝宝的很多行为,比如发脾气、大笑、学习。

它一共分为了三集:Becoming YOU 成为你、Becoming SOCIAL融入社会、Becoming INDEPENDENT 产生独立性!

芽妈之前已经将第一集的内容介绍给了大家(点击文字即可跳转),今天我们就继续看看第二集对宝宝做了哪些实验?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启发?

实验一:如何跟别人建立最早期的互动关系?

以前的科学家认为宝宝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只会吃东西和睡觉,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了解答这个疑惑,古蒂·辛格博士和神经学家莎拉洛伊福克斯选择了一个刚出生一周的宝宝进行试验。

BBC纪录片《宝宝的美妙世界》EP2:社交形成和融入社会


她们在宝宝的头上戴上仪器,并给宝宝看两种不同的画面:1个机械的移动玩具、1个人的脸孔。

以此观察他看到不同画面时脑部的变化。

他的大脑波动平缓,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但是当画面换成人脸时宝宝却对此产生了较大的反应。

自我意识

这项实验证明了孩子对脸孔天生就有反应,即使是出生1周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动用这块脑区,与人建立联系。

实验二:宝宝从什么时候分辨好与坏

心理学家娜塔莉亚葛索博士邀请了9个不超过一岁的宝宝看一段非常特别的布偶表演。

心理学家

红圈的布偶想爬上山,可是蓝色方块把它推下去了!这表示坏行为。

科学家

而黄色的三角形布偶帮助了红色圆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这表示好行为。

最后看完了表演,研究人员让最大为 12 个月、最小为 7 个月的宝宝选择布偶,惊人的是TA们都选择了那个善良的黄色布偶。

没有大人教导,没有声音,也没有剧情,孩子依旧能够凭着本能辨断出更善良的那个角色。

即使是7个月的宝宝也会懂得分辨好与坏,但就算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后期也需要父母引导。

实验三:什么办法最能逗宝宝开心

全世界最棒的声音就是笑声!

科学家认为笑声不仅能够让人们建立情感,还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那么什么办法能让宝宝大笑不止呢?

心理学家凯斯柏艾迪曼博士用5个游戏来测试什么东西能够博得宝宝的笑声。

分别包括了:家长撕纸给孩子看、家长往自己的嘴里塞布条、杯子从头顶掉下来、模仿错误动物的叫声以及最经典的躲猫猫游戏。

自我意识

最终结果显示,70%的宝宝在玩躲猫猫这个游戏的时候最喜欢笑。

研究人员解释了这个经典游戏之所以得到宝宝的青睐,是因为这是个和人互动交往的游戏。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宝宝面对特定的人,会笑得更开心。

比如哥哥和姐姐,所以他们更能逗宝宝开心。

心理学家

而在小心监督的情况下,发现宝宝和狗狗的互动有着极大的欢乐,狗逗笑宝宝的概率而且是猫的两倍!

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宝宝和狗狗多多玩耍哦~

实验四:自我意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自我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能准确地认出自己。

心理学家琪亚拉布盖瑞利对自我意识”出现的时间进行了点红实验”!

实验人员在一群16~24个月的宝宝脸上偷偷摸上红色颜料,然后观察他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能不能发现镜子里的是自己。

如果认了出来,那就标志着TA从把自己作为客体转变到作为主体来认识,从自我意识的表象阶段过渡到思维阶段,已能把自己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实验结果发现:

科学家

16个月的宝宝还不能认出镜子中的是自己,TA们无法对自己脸上的红色做出反应。

自我意识

19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认识自己的迹象,但还不太确定。

躲猫猫

21个月大的宝宝已经知道了镜子里的是自己。

躲猫猫

24个月的宝宝一看镜子就发现自己脸上有颜色,并伸手去触摸,甚至还有点介意。

《发展心理学》上说,宝宝在18~24个月,才会明显意识到自己脸上的异样,而去摸自己的脸。

宝宝的大脑发展地非常快,虽然年龄只差几个月,但情况却大不相同。

如果把自我意识比作一个洋葱,一开始我们只有最核心的一层,自出生以后与其他人和外界交流的自我意识非常小。

然后以核心层为基础,自我意识一层层长出来,最终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思想以及对自己的认识。

我觉得这个理论十分有趣,原来,我”不是生来就有的,我”在不断成长,不断发生变化。

并且我”会慢慢成长,当然,也会随着衰老慢慢消失。

实验五:宝宝是否有同情反应

同情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交互动,传统想法认为,宝宝在两岁之前对于别人需要帮助”这件事不会有任何回应。

那么到底同情心是从宝宝几岁开始发展的呢?

剑桥大学的嘉贝丽麦哈格来到实验室,她把一个假的宝宝放在摇篮里,并播放宝宝的哭声,想看看参与实验的宝宝们面临这样的情况,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科学家

17个月的宝宝当听到宝宝的哭声时,立马做出了情绪反应,这是同情心的初始阶段。

不过她并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科学家

21个月大的宝宝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他自己想到了安慰宝宝的办法,给宝宝奶瓶和玩具,甚至还拿下了盖在宝宝身上的衣服。

他明显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想出了应对的策略。

看得出来,即使不到两岁的幼儿也是具备同情心的。

宝宝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通常能够辨认他人的感受还包括下一步如何应对。

共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如果要对此做出反应,则还需要在社会中学习。

共情对于宝宝未来发展各种关系时都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特别注意教育的方式。

即使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让宝宝照顾弟弟妹妹等,这些都能培养宝宝的共情感。

关于宝宝融入社会的有趣实验,今天就先说到这儿。

下一期就是该系列的最后一集,讲的是宝宝的独立性,里面重点会提到宝宝的情绪变化、团队合作、语言沟通等等。

记得来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