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教育就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不是因为它拍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它的真实,它的对照,三组家庭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很多父母的样子,也照出了很多孩子的痛苦,戳中了我们身边许多家庭的痛点。

虎妈猫爸式的方家,虎妈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强势说教,可是越吼孩子越不听话,家庭火药味十足,猫爸不得不左右调停。压迫式的教育换来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叛逆。

窒息式的英子家,离异的母亲宋倩为了望女成凤,辞去工作,全方位的看护孩子,连客厅和卧室的墙壁都换成隔音玻璃监视着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一切都极力控制,把孩子活成了自己的一切,孩子的任何退步都看成灭顶之灾。

这样窒息式的教育换来的是孩子最终患上了抑郁症,整夜整夜睡不着,考上了名校却要跳桥寻死。
可是英子妈却依然想不明白问题所在,认为是不是孩子得病了。
这也是我们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把爱当成了控制孩子的理由,因为爱你,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不在线式季家,季杨的父母因为工作忙,长时间的不在线状态,导致孩子与父母越来越缺少交流,越来越陌生。这种不在线,让季杨倍感孤独,越发对人对己冷漠。

打骂式教育,立竿见影却不能持之长久;
绑架式教育,孩子活的压抑痛苦;
放任式教育,孩子疏离感情淡漠。
三个家庭虽然教育理念不同,但对孩子的初衷都是一样的,这也跟我们所有家庭一样,都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但在这份初衷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
因为在中国,学习不好就意味着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意味着找不到好的工作,这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共识,
所以高考指挥棒从幼儿园就开始倒逼着父母和老师严阵以待,重视分数,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所有关于孩子的成长都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展开。

但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孩子的内力而不是外力,
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最好的教育者是家长,而不是老师。
想要孩子学习好,一要明确孩子学习的动机,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自小到大,学习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本能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主学习。
其中,本能学习和兴趣学习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自主学习终其一生也许都做不到,想想我们自己就明白了。
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学习,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期,甚至一生。所以,如何培养孩子进行动机学习显得尤为关键。

动机来自于需要,你有什么需要你就会产生什么动机,动机是人行动的内驱力。
很多孩子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无法端正学习态度,不能把眼下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相联系,学习表现一直很被动。
所以教育孩子学习首先是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如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低年级阶段他的内在需要是想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避免惩罚。这个时期,适时的表扬和惩戒很有作用。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又产生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归属的需求,所以通过展现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同学间赢得尊重来激发学习动机很有效。

心智成熟后,更多的动力源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让他多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战斗欲。

其次,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在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边学边玩,养成时间规划、高效做事。学会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低学龄阶段,父母要监督完成情况,
好的习惯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形成习惯后,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放手培养自立性了,养成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习惯。
学习之余要养成广泛阅读,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
阅读与活动会促进他们心智发育、开拓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的学习手段就是玩耍,不要过早学习知识,因为除了书本上的很多隐性知识只有在阅读和体验中才能获得。

最后,家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每一个学习好的孩子,都不是老师偏心教出来的,而是父母管教出来的。
管教不是教训,而是管理和教育,管理他的学习习惯,教育他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陪伴加上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如果父母热爱读书,孩子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父母感情真挚,孩子便会羊跪乳来鸦反哺,”父母情绪稳定,孩子便会每临大事有静气”;

相反,家长游手好闲庸庸碌碌,天天拿着手机,家庭中没有学习氛围,都是在告诉孩子学习无用,孩子自然提不起劲学习。家长动不动发脾气、吵架,孩子也会变得叛逆脾气暴躁。

所以家长一定要记得,教育从来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修炼。孩子的的一切成长,都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写照。
提高孩子成绩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但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是就否定一切了,
有人说成绩好的孩子最后都没时间陪父母,成绩不好的孩子才是上天派来陪伴你终老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就是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对自己多些要求,对孩子少些苛责,合理把握对孩子的期望,珍惜亲子间的每一分每一秒,
毕竟岁月长流,父子母女一场,便是这世间最美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