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时期,或多或少会有自私的表现,特别是3岁之前的孩子。而如果孩子已经过了6岁却依旧如此,比如,别人的东西他可以玩、可以碰,但自己的东西却不允许他人触碰,那就说明孩子自我意识观念太强烈了。

丁丁已经5岁了,却一直没几个小伙伴,这让丁丁妈十分担心:孩子在与人相处方面是不是有问题。正好有个亲戚想把一个与他同龄的孩子拜托给丁丁妈照顾几天,她马上就答应了,心想这下儿子可有伴儿了。
亲戚家孩子叫涵涵,丁丁妈把他带回来后,把丁丁叫到身边,介绍起来:丁丁,这是涵涵,比你小两个月,快带着弟弟去玩玩你的新玩具。”
不要。”丁丁妈愉快的心情被儿子这句斩钉截铁的回答给弄没了。
丁丁妈疑惑地问:为什么不要呢?弟弟很想和你一起玩呢!”
那是我的玩具,不让他玩。”
你这孩子,哪有这样当哥哥的,快带着涵涵去玩会儿。”丁丁妈边说边拉着涵涵往儿子的房间走。丁丁着急得跟在后面,一直喊:不准拿我的玩具,不准他碰,妈妈也不能碰!”
丁丁妈才不听他的,进屋拿了几个丁丁的玩具交给涵涵,涵涵,拿着玩具和丁丁去客厅里玩!”
啪!”
谁知,涵涵刚接住玩具,就听到一声脆响:玩具掉地上,摔坏了!而且是丁丁伸手拍坏的。
这是怎么回事?”丁丁妈十分诧异,这时候,就见丁丁把脸扭向一边,撅着嘴哼哼道:我的谁也不准碰,碰了我就摔了它。哼!”
说这话的是自己的宝贝儿子?丁丁妈愣住了,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观念过于强烈时,就有可能丢弃或损坏已经被他人触摸过的东西,心理上产生唯我独尊”思想——只有我才是最大、最重要、最有权力的人。
那么,孩子的唯我独尊”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有以下几大原因:
1.421家庭的宠爱家长可能会问,什么是421家庭?421是特指现在名词,即4个祖辈、2个父母、1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都围着1个孩子打转,宠爱有加、呵护无度,这样的一个氛围,便是421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当然会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观念,家庭的中心是他,最有权力的家庭成员,也是他。这就是孩子唯我独尊”心理形成最根本的成因。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物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不用孩子开口,父母就主动给孩子买了。形成这样的习惯后,一旦发生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事件,孩子就会哭闹不停。父母迫于无奈,只好答应孩子的要求。这就造就了孩子的自私、霸道的心理。
3.暗示效应”的助威”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干扰、影响,即为暗示效应”。儿童享有特权的心理和自我暗示密不可分。在向父母讨要更多、更好的东西时,儿童多会施加自我暗示——我有权利拥有它;爸爸妈妈应该把它给我;我不要的才是你们的等等。有了暗示效应”的助威”,会让孩子眼里只有自己,心理及行为都会表现出霸道、自私等反应,即唯我独尊”。

心理专家认为,一旦唯我独尊”心理在孩子的心底生根发芽,孩子就有可能形成自私的性格。所以,要在这种心理还处在萌芽期时,将其连根拔除!
很多父母都明白唯我独尊”心理的危害,却苦于无从入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父母,不妨参考下心理学家的建议:
1.巧妙运用421家庭的氛围421家庭氛围所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善用这种比例关系,就能巧妙地引导孩子走出自我的小中心。如何合理运用呢?那就是要教育孩子的问题,家人间首先要达成统一战线”,观念一致,软硬并施,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比如说,孩子为了不让别人碰他东西而损坏玩具时,父亲可以表现得生气一点,质问他:为什么摔坏玩具?”这时候,母亲或者奶奶应该诱导孩子:宝宝,你看,玩具摔坏了,它很疼的,正在掉眼泪呢!爸爸为此很生气,宝宝做错了哦!赶紧向玩具道歉,然后妈妈带你给它做个‘治疗’,怎么样?”
2.消除孩子的自我暗示孩子之所以会有倾向于自私的行为,是因为他不知道自私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自私所带来的恶果,并让孩子有深刻的体会,吃点自私的苦头,那么,再让孩子改正自私的心理,就会容易得多。比如以牙还牙。当孩子不想与父母分享苹果的时候,父母可以独自吃孩子最喜欢吃的芒果。这样,就有利于让孩子远离唯我独尊”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