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他研究的中提出了白板说”,简单来讲,就是每个孩子在刚出生尚未收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就像没有任何记号的白板,所有的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外界环境涂抹什么颜色,孩子就将变成什么颜色。
每个孩子在他们的人生中,最先也是最频繁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大,所以言传身教显得格外重要。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学者。拥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背景以及十二年语文一线教育经验的她,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将女儿送到清华大学。其中的很多秘诀,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
究竟用何种方式爱孩子,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网络上一度流行一篇《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的文章。天气转凉,每位妈妈都忍不住提醒自己的孩子多穿点、再多穿点,生怕因为自己提醒的不够,孩子着凉感冒。
尽管后来自己也长大了,明白这种甜蜜负担背后的用心良苦,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尹建莉反而建议各位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心。
试着让他自己决定是否要穿秋裤,是否要带雨伞,到底穿哪双鞋哪件衣服。可以给予建议,但是尽量不要为他做决定。我们要相信,孩子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这些生活小事。
过度的关心看似出于对孩子的关注,但本质是对孩子的不放心,甚至是不信任。
以为是尽到了一个为人父母的责任,殊不知,这种责任感”却给孩子一种被控制感。
在心理上你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作者如是说。
也许在刚刚获得自由时,短时间内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段时间恰恰是旧生活秩序向新生活秩序的过渡期”。就像每个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一样,一段混乱期帮助他们将两段不同的生活进行衔接。只要度过这段困难期,相信未来一马平川!

为什么人们都说,越长大越没有朋友,因为知心的人难遇,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无话不说,除了帮忙解决问题,哪怕只是静静的陪伴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知心话不能感同身受是难以真正理解的。所以成年人渴望朋友这种最舒服的关系。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从法律上来讲,父母是孩子的健康,有权利和义务帮助孩子健康长大。但是从人格上来讲,父母和孩子又是平等的。
作者尹建莉在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主人公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女孩,爸爸在陪伴他的过程中,几次伸出手要抱她,当女儿伸开手的时候,爸爸又把手缩回来,并做出转身要走的样子。几次之后,爸爸想要再次抱她的时候,她就用手拨开爸爸,不让爸爸抱。
看似只是逗孩子这件很小的事,本应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但是以成年人为快乐的逗”,却让孩子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当你在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的时候,一定没有思考过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上。
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说谎的心理及习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孩子在被爱与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发生成的。爱与安全感的来源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作家刘瑜在她写给女儿的《愿你慢慢长大》这封信中,提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急切心情——总是盼望孩子长大,从盼望他出生开始,到盼望满月,盼望百天……
也许妈妈应该把目光从未来拉回到现在,对,现在。现在的你,有一百个烦人的理由,你有时候因为吃不够哭,有时候又因为厌奶哭,你半夜总醒,醒了又不肯睡,你常常肠绞痛,肠绞痛刚有好转就又开始发低烧,发烧刚好又开始得湿疹?但就在筋疲力尽的妈妈开始考虑是把你卖给马戏团还是把你扔进垃圾桶时,你却靠在妈妈怀里突然憨憨地一笑,小眼睛眯眯着,小肉堆堆着,就这一笑,又足以让妈妈升起累死算了”的豪情。”
盼望长大,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孩子可以早点懂事。真的越早越好吗?作者尹建莉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孩子生活在一个外婆十分强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看外婆的脸色,也尽量不惹外婆生气。
上了幼儿园,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要求老师拍拍,想要哄哄自己睡觉,而她却告诉老师老师,你很辛苦的,很累的,你不用拍我了”;
中午吃饭,尽管老师并没有责怪她吃得慢,她依然要在老师走过来时说老师,我在加油吃饭,我会好好吃的,加油”。
表面上看,她懂事的替老师考虑问题,不麻烦老师,是大人心里所期望的那种乖宝宝”,但结合孩子的生活环境就知道,其实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被爱、被关心。表面的懂事,折射出来的甚至是心理的残破。
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创造性退化”,说的就是一些作家、哲学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一些偏向于幼稚的行为,以期望由此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过于成熟和懂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遵循生命的自我节奏,要比人为干预好得多。
用一本书,教会你如何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