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培养孩子的全面长板,是个战略性错误

对全面优秀的执念

我记得我小时,特别喜欢过六一儿童节,这个节日对我来说,最值得期待的不是那些好吃的,好玩的,而是颁奖环节,老师会根据大家一学年的表现,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像什么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而其中分量最重的是三好学生”,三好,是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品德,身体好大部分人都能达标,难分高下,但学习好,而且是各科学习成绩都好,那就比较容易排除个一二三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谁要能在六一节获得三好学生”称号,意味着获得者是全面的优秀,奖状是要在家里贴上墙的,那也几乎是最好的装饰。

培养孩子的全面长板,是个战略性错误

潜移默化中,一个优秀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全面优秀,而家长当时也特别相信”木桶理论,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你最长的那块板有多长,而是你最短的那块板有多短。

很多年以后,那些小时候家里墙上贴了众多”三好学生奖状的小朋友长大了,进入了社会,突然间发现,事情有些不对:木桶理论,它不是理论,它只是个比喻,而如果一定要用比喻的话,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木桶”,社会需要的是一把刀,而那些某个长板特别长的人,就像一把刀锋异常锋利的刀,他们拥有刀锋竞争力”,而那些像全面打造全面长板的人,沦为了全面平庸,一片没开封的钝铁而已。

全面长板是个战略性错误

为什么呢?两个原因

1)社会和学校是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为了在最后的大学阶段,能够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技能的人才,需要对学生的资质能力有所区分,而目前主要是以分数作为主要评判的标准。

以前,高考是座独木桥,千军万马过,如果你有所偏科,你不是能不能上好大学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大学可以上的问题。

如今,高考依然是个残酷的战场,但大学在不断的新建和扩招,大学的录取率在逐年提高,而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专业,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等到他们考大学的时候,只会更简单更多元。

社会不看出生,不看过往,只在乎你现在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你能创造的价值越独特越无可取代,你将获得更多的奖励,或金钱或名望。

社会不主动给人打分,社会只想要让你解决问题,谁是那把锋利的刀,谁能割开现实的乱麻,谁就是英雄”。

2)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资源

既然社会最终需要的是你的刀锋竞争力”,那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独特竞争力,而非要求其做到全面优秀,因为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其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说我们的孩子无法逃脱应试教育,我们作为家长也还是有闪转腾挪的空间的,我们可以妥善引导孩子使用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如何孩子英语考85分了,我们是否有必要要求孩子更加努力,努力考到98分。

要知道百分制中考85分,只需要孩子不是天生智力有缺陷,凭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够轻松达到的,而要想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十几分,那花费的努力可能而成倍的增加,根据二八定理”,为了最后20%的分数,需要投入80%的精力。

而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在每一科那20%的分数上,都投入重兵,而是让其跟随自身的兴趣,自由支配其富余的精力,他(她)要想多研究下数学,那就多学数学,要是对画画感兴趣,那就把时间用来画画。

学数学

学数学呢,不是为了考高分,但真因兴趣成了特长,学的轻松写意,同时也能击穿学校的分数制,哪怕满分都无法衡量其价值。

学画画之类的呢,是在学校考核体系之外,另辟战场,沉浸其中,磨练其技,步入社会后,你一个画画的,谁会关心你数学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