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与五脏的关系。
肝属木 心属火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 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在临床医学中五行说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如:1.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2.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3.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4.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5.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心(属火)生脾(属土)生肺(属金)生肾(属水)生肝(属木)生心…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与五脏相对应)…
我想知道中医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1491290所谓中医中五脏和五行的关系?
五脏: 肺、 肝、 肾 、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 火、 土
五味: 辛、 酸、 咸 、 苦、 甘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其他脏腑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因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五行学说与五脏的功能有何联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请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是什么呢?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不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依据,至今,五行学说仍然被中医学广泛应用。
(1)借五行“析”五脏。中医学利用五行这一分析工具,详尽解释了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肝喜条达,因此与生发的木对应;心有温照的作用,因此与阳热的火对应;脾主运化,因此与生长的土相对应;肺有清肃的功效,与坚韧的金相对应;肾主水,与寒润、下行的水相对应。@赣州名老中医 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可以推出五脏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五行相克,可以做出如下推断:肝主疏泄,可以有效抑制脾的郁滞;脾主运化,可以有效抑制肾水过多,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肾主水,可有效缓和心火过盛;心阳可有效抑制肺过于清肃。根据五行相生,可以做出如下推断:肾精可以养肝,肝血可以养心,心阳可以温脾,脾土可补肺,肺气可助肾水。
(2)观五行识病因。五脏同五行一样,是相克相生的,也表明人体脏腑处于健康状态,人体不会出现什么异常;但若五脏出现乘侮,即五脏中的某一脏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过于充盛或者衰弱,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脏腑出现异常。例如,若脾脏出现异常,有可能会影响肾脏和心,造成背脏、心脏功能素乱。脏腑中若有一个器官发生病变,其他脏腑未必一定会受到影晌。若其他脏腑功能正常、旺盛,则不会受发生病变的脏腑的影响,只有其本身较为虚弱时,才会受到攻击。中医学在应用五行学说寻找病因时,一方面要判断脏腑异常是否是由其他脏腑功能紊乱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脏腑发生病变也有可能是其他外在因素引起的,因此,一定要谨慎,不要“误判”。
(3)利用五行治疗疾病的原则。中医洽疗疾病,不是“一叶障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除了对发生病变的脏腑进行治疗之外,还要诊断是否其他脏腑也受到了影响,若受到了影响,也需治疗。外另五行学说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释脏腑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要注意其局限性。@赣州济世堂国医馆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行学说和子午流注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五行学说是根据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的关系来指导中医辨证施治。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理论。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利用天干(甲.乙......,‘叫纳甲法’)和地支(子.丑......‘叫纳子法’)推算时辰,找出与时辰相对应的人身特定穴位进行施治,主要是对针灸的。随时间变化穴位随之交替,60个甲子,12个时辰不停变化。比较麻烦。 五行说比起子午说相对要简单易懂,现将五行,五脏,和季节对应关系简单如下:(*为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你说的胆不是五脏之一) 季节:春.夏.**.秋.冬。 *脾旺四季,即每季(阴历)末各18天是脾相对应的。
五行与五脏有何关系?
五行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学说只是一个习惯说法,不是绝对的,但是它能够用来说明自然界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从相生来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相克来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则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边关系中的失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调理,去治疗,使其归于平衡。理顺复杂的关系,就像带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关系,所以中医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把五行从关系论来讨论,意义非常重大。我前两年看过一个女性患者,满口都起疮,舌头也烂得可怕,西医诊断叫多形性红斑。她来找我看,我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给她诊治。宏观地按五行归类,舌头属心,舌为心之苗,于是我给她用大剂量的中药清心火,效果很不错。
五行和五脏相配:
关于五行学说,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来比喻物质世界分类的一个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湿热,其性炎上。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五脏相生相克: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通俗地讲,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视为心的母亲,而心则可视为肝的孩子。同样,木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为不胜之意,也就是说,水能胜火,火不胜水。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要考虑整体,应用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治病。
养生有五难: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写了一本书叫《答难养生论》,写到养生的一些难处,他总结出共有五难。我们如果解决了这五难,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第一,名利不灭。中医认为养生第一难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里也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人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钩心斗角,都是为了名利。中医强调的是追求而不强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强求,这就是养生的态度。
第二,喜怒不除。就是情绪不稳定。
第三,声色不去。什么叫声色不去?简单地说就是好色。社会上有句话叫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其实这就是声色不去带来的问题。
第四,滋味不绝。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肥胖、心脏不好,可是每天还胡吃海塞,这样对养生肯定不好。
第五,神虑转发。就是考虑的问题太多,活得不自在。大家看长寿的人,心态一般都非常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