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日,猝不及防地,老二允宝被安排回了老家。仓促得我都来不及给他带上厚的衣服、喜爱的书本玩具,甚至路上吃的东西都没有买。
跟他商量跟奶奶回老家的事情时,小家伙顿时情绪崩溃,哭着喊着说不要回去,要妈妈。我说妈妈要上班怎么办呢?小家伙近乎哀求道:妈妈不上班,宝要妈妈陪。
一点半出门的时候,小家伙又一次大哭,拒绝穿鞋子拒绝下楼。到北站的时候,小家伙睡着了,我把他送到了候车厅,小家伙在人头攒动的车站醒来,满脸好奇,丝毫察觉不到即将分离的恐惧。
临进站的时候,我试着告诉他:等会你跟奶奶去坐车,回爷爷奶奶那里玩。小家伙一听,赶紧抱紧我,说:宝不要跟奶奶坐,宝要跟妈妈坐。
检票进站后,婆婆从我手里抱走了哇哇大哭的老二,小家伙抱着我的脖子,哭喊着:要妈妈,要妈妈。然后在泪眼中没入了赶车的人潮。
我的心情是悲愤的,没错,悲愤。悲伤违背小家伙的意愿强制安排他回去,愤怒谭老师丝毫的不犹豫。从始至终,我就没有想要把他送回去,甚至在进了车站,我都想着如果他大哭大闹,我就带他回来。所以我没有给他收拾任何行李。
但是,两岁半的孩子,喜怒哀乐都在一瞬,婆婆说上车后小家伙特别听话,还给我发了语音。仿佛是我多虑了,是我舍不得放手,是我不想上班拿孩子当借口。
2
我曾说过,不会让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个词,光是听到,心里就会泛起悲凉。
这是老家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配文是:有妈在身边的孩子是幸福的。


我们努力奋斗的初衷,是想让家人生活的更好。而最后却把老人和孩子留在了远方。
我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可以交给爷爷奶奶带。父母趁年轻要出去多挣钱,才能给他们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可是,就如道德可以填补智商的不足,智商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样,金钱可以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却无法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我出生在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贫穷,买不起漂亮的衣服鞋子文具,上学不能按时交学费,更别说零食玩具了。可是,我们依然很幸福快乐,妈妈总能从田间地头给我们带来瓜果蔬菜解馋,爸爸也会在赶集的时候买一袋饼干。我们从未埋怨过经济的窘迫,反而感同身受地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自强自立的决心。
就是今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总是快乐多过忧伤。过年的新衣服,上学的新书包,一袋面包,一个香蕉,都是甜蜜的回忆;上学住宿时,妈妈送的菜,爸爸送的伞,都是感动的幸福。
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提到,在孩子们眼中,跟着爸妈流离好过孤独在家留守。孩子们不关心他人同情与否,不求物质上有多丰足,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怀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小时候妈妈总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是的,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天。连狗都不会嫌弃家里的贫穷,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




小小的身体,渴望的眼神,内心的呼唤,你是否心痛?
我一个表妹也算是留守儿童吧。从小在外公外婆的看护下生活,忙于田间地头的外婆,能保证表妹的吃饱喝足穿暖无病无灾就已经是功德圆满了。我看着表妹从不会走路的幼童到如今步入社会,她的敏感、自卑、谨小慎微、不懂拒绝,很难说不是成长经历的烙印。
她说从小就怕舅舅,因为他一回家就会说外婆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好,对她也是指责教育。寄人篱下的孩子,最缺乏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只能看到年迈的祖辈在成年子女面前的小心翼翼和无可奈可,如何让她建立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2011年我在老家养胎,某一天的早上妈妈说想去看看外婆,早上七点多钟的样子,我们在半路碰到了送表妹上学的祖孙俩。那个时候的外婆已接近70了,佝偻着驮着表妹的行李,步伐缓慢的赶路。那个场景,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神经,年迈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比孤儿寡母更让人唏嘘。
本该是父母要尽的义务,却硬生生甩给了理应去尽孝的祖辈,这样的取舍不知是否以后会后悔和遗憾。
老家一个远房亲戚,儿子在老家,夫妻在东莞挣钱,在物质上没少亏待孩子。可是,到了中学阶段,孩子叛逆,自闭,不愿跟任何人沟通交流,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去别人家做客招呼都不打,家长还自我安慰是性格使然,因为他父亲也是寡言的人。直到后来逃学、离家出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妈妈回了老家,守着孩子,生怕出了差错。也痛心疾首地说: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我只想我的孩子好。
可是,现在说这个话,是不是有点晚了呢?
据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聚少离多,情感缺失,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在个性和心理发展上出现异常,进而产生自卑、叛逆、性格抑郁、自我封闭、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
我们总抱怨现在的孩子自私,不懂感恩,不知珍惜,可是父母有没有认真想过,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孩子?当你觉得他小不懂事不顾他的需要,把他留给老人的时候,当你用本应陪伴他的时间去挣钱的时候,当他生病难受需要父母怀抱的时候,当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共同参与的时候,当他受到挫折欺负的时候,当他获得表扬褒奖的时候,当他想要跟你倾诉分享,想要你拥抱鼓励的时候,你在哪里?你可曾想过弱小的他是如何熬过那些孤单无助的岁月?
有人说,你一辈子挣的钱可能被你孩子一年就败了。这句不是没道理。
有太多家境富有的孩子,人格有缺陷,他们叛逆,挥霍,甚至仇视父母,大多都跟童年被忽略和冷落有关。
你总把挣钱挂在嘴上,就别怪孩子拜金;你总用物质去弥补陪伴,就别怪他冷漠自私;你缺席了他的成长,就别怪他不懂感恩。在他们眼里,自己不如钱重要。
漂亮的衣服、心仪的玩具、向往的游乐场,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之后漫长无望的等待才是最折磨人心的。如果可以选择,我想孩子们都愿意舍弃那些物质上的虚荣。但是,我们不曾给过他们这个权利。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不应该忘却孩子的渴求和期盼。我们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不是肤浅的光耀门楣,更不是功利的养老送终。我们是想培养一个健全独立人格的生命,让他能够在这个社会自立自强,感受生命的美好。
挣钱是一辈子的事,而养育孩子只有那么几年。不要再说挣钱都是为了孩子这种话了,他们不背这个锅。你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事业再成功又有多光荣?
陪伴是这个世上最昂贵的东西,再多金钱都买不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变成留守儿童,但是我们也应该认真衡量一下,今天的迫不得已是不是真的无路可选了?或许,我们的眼光再远点,孩子的命运就不一样了。
更多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号:付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