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孕16周胎儿在下腹部哪里 孕15周胎儿在肚子的哪个位置

孕16周胎儿在什么位置

16周在什么位置,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吧!估计也就在肝脐下面或是肝脐那里!硬包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问医生医生也不会说,因为他不知道,只有到了28周以后医生才能判定宝宝的位置呢!我16周的时候,平躺也会有蹦得紧紧的感觉,一开始以为是BB在动,就不管他让他硬,后来去产检问医生 ,医生说,那是假性宫缩,要注意,不要刻意去引起宫缩,会流产的,吓得我以后都不敢让他硬起来,哪个体位会让他变硬,我就换个体位,避免他变硬 ,所以你也不要特意啊!

孕16周胎儿在下腹部哪里

怀孕16周胎儿B超图

检查报告显示宝宝一切正常,孕3个月后宝宝就会吸收营养了 所以孕妈妈要好好注意营养 休息,孕24周的时候去院做个四维彩超,排除宝宝先天畸形等情况。

孕16周胎儿在下腹部哪里

孕15周胎儿在肚子的哪个位置

怀孕十六周宫高位置应该在腹部的脐-耻之间左右 。怀孕15周位置应比此略低一些。建议患者在怀孕期间认真做好孕期保健。

孕16周胎儿在下腹部哪里

怀孕15周,胎儿在什么位置

您好,肯定是在您子宫内,孕四个多月,子宫的大小,从外面看,应该到肚脐下面一点了。如果您想知道胎盘的位置,需要通过B超检查,才可以看到。

怀孕16周

怀孕16周也就是4个月的时候,胎儿双顶径的平均值为3.62士0.58cm,腹围的平均值为 10.32士1.9cm股骨长为 2.10士0.51cm。所以从这些来看,宝宝很正常,羊水也正常,孕期正常羊水是在3-7cm左右。
至于胎位,现在才16周,注意观察就行。没什么的。

怀孕16周

正常,只是说明胎儿现在发育的很好,要比正常的胎儿稍微大一点而已,只要其他各方面正常就可以,不必过分但心!平时多注意饮食营养调节,适度运动,多留意胎动,良好心态,会轻松度过妊娠期!祝宝宝健康.活泼.可爱!

16周胎儿是怎样的?

怀孕十六周此时孕周小,胎盘低可能会长上去的,羊水少建议多喝开水,多吃水果,4周后再做个三维彩超排畸。

怀孕第16周了

专家回答: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长长的孕期里,胎儿不仅在子宫内吸吮着各种营养,也在不停地向母体发出自己生长的信号,这就是胎动和胎心音能够反映出胎儿成长与健康的情况,测听胎动和胎心音能够反映出胎儿成长与健康的情况,测听胎动和胎心音也是产前检查的重要项目,一旦发现胎动不规律或胎心音微弱,就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防胎儿发生不测。      先说胎动。只要胎盘功能良好、办理送的氧充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健全,小生命就会有间歇地在子宫内活动自如,这就是。一般在怀孕16周时,用听筒可以听到胎动,理论上讲孕16个月应该感觉到胎动,但是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感觉的就晚一些 ,而且胎动也不一定是有规律的,最开始的胎动有一点象胀气后的肠蠕动,等胎儿大一些感觉就明显了。怀孕18-20周时,自己也能够感受到胎动了。临床统计表明,每小时的胎动约3-5次,12小时内不应少于10次。通常孕期越长胎动越活跃。但到了怀孕未期,由于胎儿头部下降到母体的骨盆位置,故而胎动次数常常相对减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胎动次数减少,则表明胎儿的生活质量在下降。胎动逐渐减少往往是胎儿重度窒息的警报,对此,孕妇及家属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再说胎心音。将听筒置于腹壁的适当位置,可以听到胎儿心脏的跳动声,这就是胎心音。胎心音犹如枕边手表的嘀嗒声,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在怀孕20周时便可测听到胎心音了,它比胎动的出现要晚一些,正常的胎心率比较快且强而有力,每分钟120-160次,怀孕中期,胎心率可达每分钟160次以上。产前检查,听胎心音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通过这项检查。可以判断胎儿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当胎心率突然变快或转慢,即出现了不规律的情况时,就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了。孕妇及其家属在家中能够测听胎心音,没有听筒也可由家属将耳朵贴在孕妇的腹壁上数胎心,怀孕24周后胎位正常时,听胎心音的正确位置是脐下正中部,或脐部的左右两旁。      听胎心音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一般人都可以掌握,但必须与腹内的几种杂音准确地区分开,例如子宫杂音(即血流通过发出的声音),这是和脉搏频率相同的吹风样杂音,一般人都可以掌握,但必须与孕妇腹内的几种杂音准确地区分开,例如宫杂音(即血流通过发出的声音),这是和脉搏频率相同的吹风样杂音,一般在腹部在侧较明显;又如腹主动脉音(即腹主动脉的跳动声),其速率与的脉搏一致;还有前面提到的胎动音,是胎儿肢体碰撞子宫壁发出的声音,它是一种没有节律的杂音等等。一旦怀疑胎心不正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听诊,现代医学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抽取孕妇子宫内羊水、化验24小时内的小便、检验备注中胎盘生乳素的会计师,以及通过胎心监护仪、胎儿超声波等各种仪器,来检查和诊断胎儿生长和存活的情况,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及挽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