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要不要拿孩子作比较?心理学:父母提高认知尊重孩子是关键

现如今感觉有了孩子要担心的事情很多,孩子该不该报幼儿园?该报什么样的幼儿园?别人家的小孩都报了喜欢的兴趣班,我们家的小孩是不是应该也要报一个兴趣班?像这样类型的问题简直数不胜数。

前几天我跟我一个朋友聊天,她最近总是忧心忡忡的。在跟她的聊天之后,我才了解到最近她们家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还是孩子的教育方面上的问题,他们现在觉得自己教的孩子真的是太不听话了,又爱哭又不懂事,总是没有别人家的孩子看的那么顺眼。她一直说,很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他该怎么办呀。

要不要拿孩子作比较?心理学:父母提高认知尊重孩子是关键

尤其在跟我聊天的那段时间,我的这个朋友一直在夸我家的孩子贴心又听话,我听到这些话,肯定还是觉得很开心,但是我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朋友她似乎有一些过于焦虑,还有好像过于喜欢把孩子用来比较,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一步。我跟她说了以后,她自己也说,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确实有点过于看中,总是觉得每个父母好像都把自己的孩子未来的路都想好了,一点烦恼都没有,但是她却一点方向都没有,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

其实我这个朋友的心态很容易理解,因为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大家总是会忍不住想要去跟别人进行一些比较,以此来达到判断自己位置的目的,比如当我们还没有进入婚姻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迷茫什么时候该结婚,可是生了孩子以后又开始迷茫,我们的孩子应该要如何教育,会忍不住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在这一方面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这样的,可是最好要控制在一个范围里面,不然就只是过犹不及。

那么为什么现在人都那么喜欢比较?有没有办法可以减少自己过分爱比较的心态?

第一方面,自己爱比较是因为迷茫。

首先为什么现在的人都那么爱比较,前面也聊到了一点点原因。实际上就是大家不知道要如何确定自己现在的位置,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判断自身位置的目的,所以准确来说比较其实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它所能产生的作用其实也是中性的,但是要看进行比较的人,他们自己是以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来跟别人进行比较,以达到激励自己的作用,还是只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什么叫做以比较客观的方式进行比较?

其实就类似于省排名、市排名、县排名,这些所有的排名其实都是有比较在里面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一个排名。然后像这样子的排名,它其实就是相对客观的一种比较,直接可以看出查询的人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那么之后他就会知道自己该玩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

兴趣班

那什么又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呢?

我称这种心态为逃避责任。其实我有遇到过一些这方面的事情,就比如说有一些朋友会询问我一些育儿方面的经验,个人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算是非常的擅长,但是还是会跟他们说一些自己关于这方面的见解。

可是往往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家长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做不到那样子的行为,而变成开始比较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他们想的不是要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这样子的条件,而是要怎么说明自己给不了一个这样子的条件,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因为很明显早期的孩子们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舒适的亲子环境,而不是所谓的优渥的经济条件,但是很多父母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原因都归于别人家的经济条件好,其实这样的想法可以算是在逃避责任,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普通的要求放弃的过早。

兴趣班

第二方面父母过度的比较,对孩子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第一,会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和思维模式。

也许这个孩子本身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但是由于父母跟孩子讲别人家的孩子,天天让孩子和一个他根本就不熟悉的小孩作比较。慢慢孩子他会产生自卑的心里慢慢的不愿意说话,因为只要他一表现出一些不符合乖这个词的行为,不管是询问还是好奇,父母们都会对他进行责怪。其实家长们也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多么糟糕的亲子情况。

实际上父母的做法就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向哪个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一样的乖,但是很多父母只做到了两个不好的做法,那就是比较加责怪。其实适当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旦你过度了,并且之后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引导,让孩子们明白,哦,原来父母说这么大一段话就是为了让自己向他学习,而并不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孩子,他们非常的不喜欢我。

兴趣班

第二,孩子容易因为父母的比较,长时间的累积坏情绪,从而产生恶性反弹。

什么叫做恶性反弹呢?其实就是父母平常对孩子要求太多,累积到一个值的时候,孩子们从心理慢慢自己会接受不了,这时候主要还是因为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建立,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可以去消化掉那些她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个时候他遇到问题一般都会寻找父母解决,可是这个时候父母和他却是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

所以他心理上为了保护自己,就会慢慢对父母的要求抱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当他刚开始对父母的要求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的时候,其实心理上是非常恐惧的,同时又有卸下压力的喜悦,所以慢慢的他会适应这种可以暂时给他心理解压的方式,那么父母可以想一想,这个时候如果还认为自己的比较没有错的话,继续执行下去,你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进行了恶性反弹,父母这个时候又开始责怪孩子,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样子又怎么能够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好处呢?

兴趣班

最后,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可以摆脱自己爱比较的心理呢?

其实这个时候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那就是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之下隐藏着的效应,这就是葡萄酸心理,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想法不能被满足,就会编造一些故事来减缓自己没做好的挫败感。

所以要想摆脱这种心理,最好的方式肯定是父母自己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自己要明白为什么去比较,你比较是为了得到一些什么?如果你比较是为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及所处的位置,以便于自己做出下一步的决策,这个时候的比较,得到的是一种良性的帮助。但是如果你比较完了以后得出的结果,是你所不能接受的,这个时候你利用这种结果来逃避,那么你的比较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比较,也正好印证了前面的酸葡萄效应。

兴趣班

其实爱比较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父母们也不用过多为自己比较的行为而懊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采取出现过多的比较行为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的比较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父母们自己要提高警觉,从而达到减少这种比较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