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柔虎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闲暇之余,我和朋友终于有空彻夜长谈,谈及过往,我感触颇深,所以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给一些新生代家长一些启示。
——我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要成为像XXX一样的人”、你要和XXX一样”,少不更事,所以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只知道:XXX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所以以此为奋斗目标,努力了好几年。
——后来却发现,生活似乎变得更加空虚,我天天拼了命的往前跑,但是我看不到尽头。虽然我拥有一份蛮体面的工作,但是我的工作热情一天天在消退。
——我突然想疯一回,我为什么要像别人,我就是我啊!
这是她的原话。到这里,我得说说她的故事了。她从小到大就是资优生,就是那种在学校或是家里都备受宠爱的那种人。但是,她没有自己的梦想,应该说,她其实不知道她的梦想是什么。
大学填的志愿是家里人要她填的,毕业后听了家里人的话,考了机关单位,成了体制内的一员,和她堂姐一个路子。这似乎是她们家的固定路子。
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要成为堂姐那样的人、你要成为一个老师......总之,每个人嘴里的那个人都不太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相比我,她们都很优秀,这大概是我成为她们的唯一理由。
若是在以前,我可能会劝我的那位朋友:别想了,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好好生活。
但是现在,我会鼓励她:想做什么就去做吧,趁你还没迷失自己,趁你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复制品”。
对,迷失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她截止到目前的人生,似乎就是一个复制”出来的人生:
她所走的道路,是别人走过的;她的梦想,是别人的梦想。
所以在努力这么多年后,她突然发现,自己在慢慢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因为她开始迷茫了,事实上我觉得她的叛逆期来得实在太晚。
每个孩子儿时都有自己的梦,比如,我当时的梦想是成为雅典娜那样的女神,漂亮就好(动画片《圣斗士星矢》里面的角色),我一个小伙伴的梦想是成为加鲁鲁兽,拥有各种进化能力,还有想成为奥特曼的小女生。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每天都很开心。
我还记得把家里毯子当头纱结果拖脏了被妈妈追着满街打的情形,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日子。
可是后来,我们都成为了别人”,别人的路,我们一条也没落下,完美地复刻了一遍。
可对于我来说,我以后不会让我的孩子重走我的老路,我不希望她成为我的复制品”,她应该有自己的人生,那才有趣。


▎ 关于复制品”与孩子的复制人生”
● 复制品: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复制品是通过碳纸印相法制出的图像;仿造的物品(多指艺术品)或翻印的书画文件和3D打印等。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真实的高度模仿,而且是一种机械模仿。
● 个人的一些想法:
我们现实中充斥着很多模仿或是复制,比如摄影、比如所谓的参照物”、比如绘画。
我在此需要借助一些外来物”说明。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人类无可救药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为所谓的复制品”而感到愉悦,但是却忽略了复制品本身的特性——真实性、欺骗性以及缺失性。

▶ 这里的真实性,需要说明的是,它无限接近真实,但是永远与真实隔着距离。
就好像我朋友几乎完美地复刻了她们家的道路,但她不是她们,所以她才会想要疯一回”。
▶ 欺骗性
实际上是一种在人们潜意识中的一种模糊概念的认知:复制品就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真实,一直都在变化,即便复制品能够完整地复制下某一时段真实的完整面貌,它也只是一碎片式的记忆;并且当被赋予了外界意识之时,它的欺骗性就更大。
比如说,我朋友拥有了和堂姐一样的职位,她的家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她也会嫁一个拥有体面工作的男人,然后成为下一辈的真实”。但事实上,我朋友三十岁了仍未有要结婚的念头,她最近辞职出去疯一回”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所以,所谓的成为和XXX一样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是XXX”,我们不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孩子。
▶ 缺失性
成年人相比小朋友来说,成年人几乎已经处于一个固化”的模式,因为有来自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他今天想成为奥特曼,明天可能就想成为哥斯拉。
这看起来并非好事,因为这太善变”,但小孩子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多变、无逻辑、无条理,但是并不会妨碍秩序。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未来框住,当孩子的眼界被定格在了某一点时,他是不会再去开拓另外的点了,他的思维还没有成年人那样开阔,也没有所谓的大局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失性与欺骗性极为相似。
孩子不应当成为复制品”,他应当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人。


▎当我们希望孩子复制”某个人的人生时,需要知道这些:
1.目标可以复制,过程却是每个人独有的
每个人的梦想和最终目标都可以相似或者相同,但是每个人逐梦的过程却是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的面对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都不一样,这些因素交互造成了不同的经历,以致于有的人过程可能比较坎坷曲折,而有些可能会平坦顺利。
所以想要达成别人的成功,可以参考别人的经验,但不一定要按照别人的小目标去走,不一定合适孩子。
比如说,每年高考后都会有一些上名校的学霸贩卖他们的笔记,很多孩子都趋之若鹜,认为购买了那份笔记就等于拥有和学霸一样的成功。学霸的笔记是根据他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例如笔记里都是更难的习题总结,而孩子连基础都没有巩固好,这样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过程而走,只会让自己走得更慢更加艰难。

2.经历可能复制,但是感触不同
著名的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的话》里写道,只依靠经验,就和不考虑消化而只依靠食物是一样的。同时经验空空如也而只依靠能力,也和不考虑食物而只依靠消化是一样的”。
孩子可以去复制别人的经历,复制别人的经验,但是别人在形成经验的时候和孩子在重走之时的经验是绝对不一样的,即便大家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难,但是每个人对难的点和难的程度依旧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的那位朋友,她觉得自己完成了目标的复刻之后,突然觉得空虚了,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但是她的堂姐就很明确地步入婚姻、进入家庭生活,目标仍旧非常明确的样子。
比如说买了学霸笔记的普通学子,他们看的是同样的笔记,但是每个人所面的难点是不同的,他可能不懂数列,另一个可能不懂立体空间。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3. 结果可能复制,但是出发点可能不同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在获得目标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
像是学习英语,富人家的孩子一早就被送去双语学校或者国际学校,他们的出发点比一般人都要高,而一般家庭的孩子接收到的是中国老师教授的英语,无论是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表达,自然不如那些一早就把英语学成第二语言的孩子,就好比HK 的小学生和内地小学生的英文水平,其实二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家长还要明白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起点的差距以及所要花费的时间、物力以及财力,再去考虑复制”别人的人生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

▎走出复制”的人生,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1.关注孩子的兴趣
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根据个人的经验让孩子去走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孩子眼看着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却要去做与这些背道而驰的事情,心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怨恨家长,否认自我存在的价值。

莎士比亚曾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当家长要求孩子复制的人生并不是孩子感兴趣、优势所在的人生,他只会学习得很痛苦、无力,浪费自己的才能。
我曾经教过一个6岁的孩子,当时是帮她做幼小衔接。在教的时候,我发现她在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但是,她很不爱读英语,也不爱写数学作业。
读英语需要的时间是15分钟,她可以一直拖拉到30分钟(当然,我不会经常允许她这样做);写数学题的时候,本来是30分钟能够结束的题目,她可以拖到一节课结束。但是当她画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是笨,只是她的兴趣点并不在写数学或是英语,而是画画。
当然,她的画画水平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棒的了,比如下面的这幅画,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一个六岁小孩的认知能力。

假如我是她的父母,我一定会让她充分发挥这样的天分,我不会强迫她去学习文学或是数学或是外语,我会尊重她的兴趣,因为不是每一个6岁的孩子,都能够画出这样有灵性的画。
她可能在学习上不是学霸,但在画画上,她就是她,是独一无二的。
2.体会孩子的努力
现在的孩子其实比家长还辛苦,每天的任务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却不能抱怨,否则会被说成不懂事”。
在学校里日常过三点一线这样重复的生活,回到家还要继续学习,每天脑部劳动的时间比家长工作时间还长,周末还要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
虽然曾经是个家教老师,但是我其实很反对这个职业,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家教养活了无数大学生。当学生家长来不及接孩子、保姆阿姨又还在菜市场的时候,我就需要去校门口接我的学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校门口的广告牌子不下20个,有辅导班的、兴趣班的、托管班的,总之孩子能够上的几乎都在里面了。
算算时间,小朋友七点起床,八点开始上课,下午四点半放学,然后开始上辅导班到7点,然后回家吃饭,完成功课几乎已经是九点多十点之后的事情了,还要再洗漱,整理第二天上课用到的东西(我学生家长要求学生自行整理,从不帮忙),几乎也就快十二点了。
我的学生告诉我她经常晚上12点才能睡觉,小孩子需要的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这样一看,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轻松。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看到孩子的辛苦而不是纠结于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目标,并往那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复制别人的路,努力了半生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3.理解孩子的玩乐
孩子生来就喜欢无拘无束,喜欢玩耍,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家长太过于拘束孩子,强行让让孩子受限在复制人生的框架里,就是违背了孩子自然生长的规律,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面出现问题。
像是一些神童,他们生来就智力超常,喜欢高难度的练习,对于神童来说这是一种乐趣,对应的学习教育会比较符合他内向的性格。而家长把神童独有的教育方式复制过来应用在孩子的身上,要求自己外向的孩子抑制自己的天性,学习神童一样每天待在房间,进行高难度的学习,孩子就非常难适应,产生很激烈的不良情绪。
比如难学的奥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努力学习之后就能攻克奥数,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像神童一样一坐就是一天。孩子喜欢玩乐,喜欢热闹,喜欢人多的地方。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玩乐心理,可以参与到孩子的玩耍中,陪伴他们一起,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健康自由地生长。

4. 尊重孩子的梦想
家长要孩子复制别人的人生,最终的目的其实是要孩子获得成功。
而什么算成功?
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目标,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比如我的那位朋友,你说她成功了吗?不,我觉得她其实荒废了三十年。
她是拥有了很多人所没有金钱甚至是地位,但是她的内心很空虚,这注定了她现在所拥有的的东西不会长久,可能2年,也可能3年,这些东西没了之后,她要靠着什么继续生存?这些我不敢想,所以我建议她去吧,去疯一回”,她只有成为她自己的时候,她才会长存。
孩子不必成为别人的影子,而是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些家长的视野过小,不把孩子梦想当回事,总是用自己过时的观念判断孩子的梦想是否正经”。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梦想,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追寻梦想。
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曾经说过,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让孩子在温暖阳光的指引下,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快乐地成长。

或许借助感情”来说明能够更贴切,我们在感情生活中都不希望成为别人的影子”,也不希望成为某个人的替代品,我们都希望别人是因为自己真实的样子而喜欢、欣赏,而不是我们身上拥有着和别人相似的地方。
作为孩子来说,最难能可贵的那一份独有的可能性”,让孩子复制别人的人生,实际上是直接抹掉了孩子的其他潜在可能,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可能究竟是善意的可能还是恶意的可能,但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了。
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发展的一种否定性,就好像,成绩还没出来,有些家长就已经判定自己的孩子不及格,所以迫切地希望孩子不要考试。
不做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是为人父母应该做到。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决你在育儿路上的一些困惑。

今日互动话题:你是否曾经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是否曾经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复制品”?关于这个话题,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爸爸,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温柔虎爸,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