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左右的物理科普短文
我们现在要讲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最初是在太阳上发现的,后来才在地球上找到。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一个庞大的火球,给我们光和热。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人们用望远镜研究太阳,看清楚了太阳表面的光斑和黑子。日全食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巨大的火焰——日珥。但是太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单靠望远镜是看不出来的。 1825年,有一位法国哲学家,名叫孔德,他在他的哲学讲义中武断地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他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太阳虽然是最近的一颗恒星,但是离我们也有1.5亿千米。谁能飞到这样远的太阳上去取一些物质回来,在化学实验室里作分析呢?况且太阳表面的温度就有6000摄氏度。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然而,这位哲学家的结论下得早了一点。1859年,就在孔德死后不到三年,一位化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发明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可以不用离开地球,就能够测定太阳、恒星等遥远的天体的化学组成。 这位化学家是本生,这位物理学家是基尔霍夫。他们发明的方法叫做光谱分析。
疾病预防小常识200字小短文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增加营养。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讲究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科普知识200字
说来也惭愧,这次科普竞赛,还是老师要求了去抱抱佛脚,靠着还算可以的临时记忆,方才能获个什么奖的。
其实我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及积累,早已滞留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了。那时侯真是be crazy about Science。英语单词不好好记,倒是科普的内容记得很牢,按奶奶的说法,“人家孩子是打着要读书,我们家孩子是打着要不读书”,狂热得很。
现在呢,书都懒得读,书柜里九成新的书一个个直挺挺地“罚站”。前些日子稍稍提起了一点点兴趣,这会儿全没了。零星地看了些书,也不像以前那样记得牢。
追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我个人太懒了,且兴趣转变得很快,二就是现在的科普书籍全是包装精湛的冰山一角,大海一隅,毫无系统性,对我来说,不如不读。
几年下来,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故兴趣有所转移。同样是做鲍比"迪波特的思维类型测试,几年前的结果是“具体而随机”、“抽象而随机”两种思维占大多数,属于跳跃、创作性的思维,而现在的结果是“具体而有序”、“抽象而有序”各占半壁江山,完全倒转了。后者固然更有条理性,对我这样喜爱阅读学习的学院派更有益处。
但是,我总是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书籍,所以知识积累不多。毕竟现今的书水准都不高。
依我的看法,科普类书籍最关键的就是不能重复,模糊不清,要有系统化,便于学习和查找。例如同一系列的书中,一本“某某百科全书”和一本“某某小百科”,有何差异?不过是书商带着青少年读物的幌子做的骗钱生意罢了。
内容不好是一大缺陷,装帧不好又是一大问题。不是太奢侈就是太寒酸。奢侈者,可以是铜板纸印刷,保健品似的盒子,打开来一摊泡沫板,小小的一本书居于正中。寒酸者,可以是又脱线又掉页,排版错位别字连篇,居然还是正版而非盗版。
所以,我现在早已没了读书的兴趣,因为并没有针对中学生的书籍可看,清一色的应试教育模式,除了辅导书还是辅导书。
我觉得,现今国人学知识,尤其是科普知识,都太急功近利,缺少书卷气。这样免不了要被书商戏耍。只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学习氛围,重新燃起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
生物科普短文 200字 内容不限
猫为什么要吃老鼠?
世界上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对此做出了相关的解释,但科学家们几百年来却一直对这个问题困惑不解:猫一旦不吃老鼠后,它们的“夜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最后变成夜里的“瞎猫”。
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经过多年探索,终于解开了这一长期困扰世界动物生理学界的谜团。穆勒认为,一种叫“牛黄酸”的物质能提高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
猫不能在体内合成牛黄酸,如果体内长期缺乏牛黄酸,猫在夜间就会由“一目了然”变成“睁眼瞎”,最后丧失夜间活动能力。
但是,老鼠体内却有这种物质,所以,猫只有不断捕食老鼠,才能弥补体内牛黄酸不足,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视能力,正常的生存下去。
穆勒认为,当今社会大城市中猫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一方面因很少或几乎不吃老鼠,这使它们的夜间捕鼠能力大大降低,而这种降低又使它们少食鼠肉。
穆勒的研究成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眼科医学家的兴趣。原来,目前医学界对一种“顽固性夜盲”束手无策。这种夜盲并非常见的由缺少维生素A引起的,至今不明白它的发病机制。于是,医生们设想,这种病的患者可能也缺少牛黄酸,因而他们尝试让这些病人食一些鼠肉。
经眼科生理检测发现,食用老鼠肉以后,病人眼睛中视网膜内的“视紫红质”数量增多了,由此使“有弱光感应的杆状细胞”的感光性能增强了,他们的夜视能力因此也增强了。
关于科普类的文章200字。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不外于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但宇宙真的只有这三种状态吗?我们可以假设人类生活在非常深的海底,没有能力到水面上,接触的只是固体和液体,那么人类会不会只认为万物只有固体和液体组成?由此可推断,在宇宙的某处可能存在第四状态,甚至更多,总之在自然很神奇需要我们去探索.自从我学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我对宇宙又有了新的认识: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宇宙之初可能是一在团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很特殊条件下,形成了物体,而放射性物质的质量又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能量和质量是可逆的,你可能问平时接触的物体能不能转成成能量,我的推测是能!放射性物质转化成能量原因是它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我们平时接触的物体处于很稳定的状态,很难转化成能量,但特殊条件下是可以的.
有关科普的文章,200字以内
- 52009-09-06
- 科普小文章500字 182010-10-30
- 科普文章读后感,要2篇,500~600字就行了,谢谢 142010-08-17
- 求一篇科普读后感,要500字的,好一点的,有急用!快!!! 102009-05-17
- 不认识的字,有人科普下吗?2013-09-06
小学生科普作文
前几天,我买了一条小金鱼,它真可爱。小金鱼全身是银灰色的,鼓鼓的两只眼睛像小电灯泡似的,最惹人喜爱的地方就是它还穿着一条喇叭裙。随着它的游动,这条“喇叭裙”就像盛开的一朵莲花,我真喜欢它。 每次放学回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金鱼喂食。当我把食物正要撒给它时,它好像知道我要喂它,就一摇一摆的向我游来,我把鱼食一点点撒在水面上,小金鱼就一口一口地吃起来,等它吃饱喝足后,就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这时,我脑袋里忽然闪出了一个问号,鱼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里呢? 我真想弄懂这个问题,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只告诉我鱼靠鳃呼吸。难道鱼靠鳃呼吸就能在水里生活吗?我决定上网一探究竟。 如今科技真是发达,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答案。原来鱼的鳃只适应从水里吸收氧气,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还有就是鱼的形状更适应水中的生活。它的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能减少水的阻力,怪不得,每次用手捞起它时,觉得它滑滑的。还有就是它的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鱼除了借助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这些游泳“工具”之外,在它的体内还长长有鱼鳔,通过调整鳔内的空气容量,在水里就能自由自在地上浮下沉了。 我终于弄懂了鱼为什么只能在水里生活,同时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从此以后,我更喜欢我的小金鱼了!每次看它自由自在地游泳时,我就会陷入无尽的遐想:如果有一天人也长了鳃,体内也有鳔,那样就能像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了。那该是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呀!
谁有科普文范文
http://www.17588.com/Article/Class1/Class73/200411/4766.html [学生小论文]科普征文:关于护眼灯 作者:转帖 文章来源:转帖 点击数:112 更新时间:2004-11-16 {$ShowAD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的学生专用灯,而且价格不低,我们有买的必要吗?难道日光灯和荧光灯就不能用了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了解到以下知识: 灯具的种类十分繁多,从日常使用的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白炽灯和冷光灯。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是把灯丝加热到极高温度,进入白炽状态,从而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出可见光来。这类灯具的主要特点是灯具自身温度很高,而发光“色温”较低。什么是“色温“?我们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块煤,把它烧着,那么它在不同的燃烧温度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来,较低温度时,颜色偏红,随着温度的加高,颜色向偏蓝变化,这就是对应着色温。色温仅是会造成物体的颜色变化,再如,在商场挑选衣物时,有经验的顾客总是拿到窗口处看颜色,不在商场的灯光下做判断,就是这个原因,由此可见,白炽灯是不会影响人的视力。 冷光灯的发光原理较复杂,这类灯具的灯泡或灯管总有个荧光粉的内涂层。它也有灯丝,但是并不是仅靠炽热灯丝来工作的,灯体本身温度并不高,可是往往色温较高,给人灯光发蓝的感觉,但仍然与人的视力无关。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 ,只要有正确卫生的用眼习惯和足够的照度足以预防近视。如果用眼习惯不正确,就是只在阳光下读书工作,也是一样要近视的。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很多护眼灯,它们自身并未有多少科技含量,也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持,不过是利用人的心理因素(如怕病、赶时髦、爱子女等等)来赚取利润。制造商采用过分的恐吓式促销宣传,搞乱了人们对商品的判断能力。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一些相应的原理,不难利用自己了解的科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请大家记住马克思说过: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