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给孩子零花钱,又是一个让家长们头疼的话题,给吧,害怕孩子从小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不给吧,又怕让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而且还有一系列后续问题,比如给多少合适?什么时候给?用什么方式给?确实难以找到统一的答案。国外有些家长比较倾向于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用来获取相应的报酬,但是国内很多家长对这种方式表示存疑。近日,一位两个孩子妈妈的做法,赢得了不少网友的认同,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一次,这位妈妈带着大儿子出去玩,路过一家玩具店的时候,孩子被橱窗里面展示的小飞机所吸引了,价格不贵,只要十几元钱,妈妈本来不想给孩子买,但是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就给了他二十块钱,并且告诉他:这个钱从压岁钱里面出,如果真的喜欢,你就用自己的钱买下来。儿子以前都是看着父母给他买东西,这是他第一次自己花钱,他明白钱可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来,妈妈每周都会给他不超过十元的零花钱,让他自己计划使用,如果花不完,可以存起来,如果想买什么钱不够,就等存够了以后再买。
幼龄的孩子对于金钱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们还不明白钱有什么用,应该怎么用,所以过年节时亲戚朋友给的红包多半由家长代为保管,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就会慢慢体会到钱和商品之间的关系,在商店里,看到妈妈试穿衣服,然后给售货员一些花花绿绿的纸张,这件衣服才可以带回家,类似的经历越多,孩子对金钱和物品之间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晰。其实,孩子与零花钱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着的,从一开始的依赖,到最后的独立。

这位妈妈认为,从六岁开始,家长可以尝试少量给孩子一些钱,让他们尝试自由支配。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这么小,如果真的给了他们钱,万一乱买东西怎么办?另外一些家长提出了解决方法:给钱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是爸妈借给他的,长大以后需要还回来。
对于上面两种说法,这位母亲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她认为,给了孩子,但不允许他自主决定,其实和没给差别不大;其次让孩子借钱”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愧疚感,从长远来看,会影响性格发展。她认为,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应当被尊重,他有权支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培养孩子被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孩子作出约定:价格太贵的东西,需要和父母商量再做决定,比如昂贵的玩具;对身体有害的东西不能乱买,比如垃圾食品。只有孩子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才能避免乱花钱的现象。
当然,延迟满足并不等于压抑正常需求,那些从来没被满足的需求,反而更容易被无限放大,变成父母眼中的乱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