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亲戚的孩子快到一岁生日了,你精心挑选了一些绘本送给她。可是她却说:孩子才一岁,看见书又撕又咬。我觉得他现在根本不会读书,也安静不下来,只会玩书,搞破坏,买书也是浪费。”
场景二:
慧慧3个月了,妈妈想挑选一些好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可是慧慧的爸爸却认为:就这几句话,配很大、很简单的图,简直就是浪费钱。再说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不如用手机放放故事给他听一听。还省钱!”
阅读对于孩子是很重要。可是,孩子多大开始阅读?几个月的小宝宝需要阅读吗?我们给他们阅读能起到效果吗?这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早期阅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使得我们对于早期阅读的开展犹豫不决。那么早期阅读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有必要吗?
在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里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18个月的男孩子被医生诊断可能是重度智障。孩子的爸爸妈妈不肯放弃,他们觉得得为孩子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晚上睡前给孩子读一些故事、让孩子看一看书上的画。刚开始孩子一点反应也没有,但是夫妻俩一直坚持,没有放弃得到了效果。男孩到13岁开口说话了,并且智力水平达到了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凡是参加过0-3岁的阅读指导服务的孩童在上小学后,成绩和写作水平都超过班级的平均水平。
阅读让一个有重度智障的孩子大脑发育到平均水平,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从0岁开始阅读,那会有多大的发展。
早期阅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第一、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美国脑科专家格伦·杜曼博士认为,把正常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奥妙,就是对其大脑频繁、紧张、持久地施加刺激。阅读是积极自觉的刺激,是刺激智力发展的良剂。所以教孩子阅读,起步越早越好。
大脑中有数以万计的神经元,神经之间的连接部位叫做”突触,刚出生的孩子的突触数量是非常少的。但是从宝宝出生后,突触的数量开始飞速的发展。到2岁基本到成人的水平。
突触的形成主要是靠新鲜的刺激。当父母给孩子阅读时,孩子的大脑中第一次形成新的突触,并激活大脑枕叶的相应部位,形成新的联结。
此后,父母继续给孩子阅读,联结则越来越强,脑回路增强。若是不阅读,则联结会被削弱。
所以说,经常阅读的孩子,大脑中语义处理的特定脑区经常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脑功能得到开发。这对孩子之后的口语表达、真正的阅读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丰富的刺激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注意、思维等一系列的能力。是指人脑收集加工、储存和提出信息的能力。
1岁前的宝宝还很难进行抽象思维、推理的能力,甚至注意的时间也比较短暂。此阶段主要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而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扩大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刺激大脑的发育
例如,通过一些有声的书籍,孩子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丰富孩子的听觉。还可以看鲜艳的图画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扣书本中的洞洞锻炼手部的肌肉,丰富指尖的触觉。读到书中的小狗、小猫时,孩子可以想象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小狗小猫。所以,对于一岁前的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开发,它可以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第三、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的情绪
一方面,一本优质的图书可以让孩子欣赏到美妙的画面,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例如,书中的小动物比赛得了第一名,你可以告诉孩子赢得比赛的感觉是开心、自豪。在早期阅读时,这样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情感,表达情感。
另一方面,早期阅读也是双方积极的情感交流。
当我们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和孩子读书时,也是把孩子带入那个温馨、欢乐的氛围。再向孩子传达一种喜欢、关心。孩子感受到一种被关注、重视。亲子的关系能更加紧密。

第四、早期阅读是孩子独立阅读的基础
斯坦诺维奇曾提出一个阅读马太效应”。它是指说孩子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反之越不读越不爱读、越不读越不会读。
早期阅读,增强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力越强的孩子越爱思考,就能感受阅读的好处。进一步推动了孩子阅读习惯的发展,走向自主阅读。
而没有早期阅读的孩子,大脑缺少相应的联结,孩子的阅读本领难以提高。这样就对阅读产生了畏难的情绪。孩子越不容易主动阅读。
早期阅读”的几个误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但由于早期阅读的认识不足,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偏离了早期阅读的本质,造成他们培养孩子早期阅读时陷入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早期阅读就是为了识字、学知识
经常有家长在炫耀:看我家小孩才两岁,认识多少、多少的字,会背多少古诗。而另一个也不甘落后在说我家一岁就会背诗了。
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阅读则是强迫式的。孩子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更为可怕的后果是因此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早期阅读重要的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在于让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眼界、增强理解能力、形成自身的阅读技能。
学知识、识字只是早期阅读的副产品。

第二个误区:不感兴趣就不读了
经常听见周围人的抱怨:孩子才一岁,根本就做不下来,还要继续给孩子读书吗?我读的内容他也听不懂,不如让他去玩一会。
是呀,这样的早期阅读还有继续的必要么?有什么用?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吸收性心智,他们善于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
记得,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经常给他读小熊宝宝绘本。他却不感兴趣,经常一个故事要分两天讲。之后的一天,孩子去洗手,我也在站旁边,突然他对我说:”排好队”。什么意思?我没明白,一会孩子拿了一本书过来。哦,原来是小熊宝宝里面的《排好队》。看似没在听,看似没听懂。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个误区:电子产品讲给孩子听也是一样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电子产品这么发达。为何不可以让它来代替我们的阅读。这样我们还可以从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电子产品的阅读和我们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电子产品的阅读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阅读者与听者是传播和接受的关系,没有情感上的练习。而亲子之间的共读从本质上是爱和价值的传递。
试想一下,在给孩子读到抱抱宝宝,我们伸开自己双臂拥抱自己宝宝时,传递的是一种爱与关注,这是电子产品无法表达的。《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曾提到:在孩子4个月之前,你读什么给孩子听其实没有多大差别,重点在于朗读这件事本身。当你朗读时,孩子会渐渐熟悉你读书的声音及韵律,进而产生安全感、亲密感。”

首先,尊重宝宝
我的一位同事,在孩子出生前囤了许多的经典绘本。孩子6、7月了,他兴致勃勃给孩子阅读,然而孩子根本不敢兴趣。同事很受打击,觉得自己好心都白费了。
我们都希望宝宝能尽快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还习惯。可是宝宝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甚至有时候还跟我们唱着反调。那么如何让宝宝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最主要的是尊重宝宝的需求,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科学的阅读。
就像在选书这件事情上,6个月的宝宝更喜欢色彩鲜明、对比鲜明的图书。再如,在读书时间上,孩子的注意力较短,坐不住是正常的事。我们不一定非要他安安安静坐在那阅读,可以见缝插针地安排阅读。另外孩子特别喜欢某本书,即使读了千遍万遍,我们也要耐着性子如读第一遍那样。但是尊重也不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相反,我们应该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加以科学的引导。
比如,怎么去看书中的图画,怎么去表达和感受书中的情感。看完书后应该怎么办?这都是应该一步一步教给孩子的。

其次,面对较小的孩子,阅读的互动性、游戏性至上
同样给宝宝读书,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有的人却觉得时间一会就过去了。这里面的差别就是是否做到了互动。
有了互动,我们就不会一直在闷头读故事。我们会停顿下来。观察宝宝的表情、眼神。会询问宝宝你看过这个吗?家里有吗?当宝宝能发现的时候,孩子的成就感飙升。
此外,对于0-3岁的宝宝,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早期阅读时,当然离不开游戏性。
例如在读到开心大笑时,做一个哈哈大笑的表情,读到亲亲宝宝时,立马亲亲孩子。即使不开心的孩子也会被逐渐逗笑。最后,放下焦虑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孩子又小还不听话,早期阅读真是枯燥无味。
如果我们带着抱怨的情绪,认为陪孩子读书是一个又苦又麻烦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
如何避免这种局面?
转变心态,把自己定位为宝宝的阅读伙伴,放下自己的姿态,火热的投入,放下自己焦虑的心态,孩子还小,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毕竟我们的阅读不是为了什么目的,今天不行还有明天。孩子也会敏锐感知我们的投入,更加愿意参与到阅读中来。
早期阅读,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阅读上多拿出些时间,珍惜这几年的亲子阅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