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小林的妈妈感到十分的苦恼,因为最近晚上小林每天都会要求她重复的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这让小林的妈妈有些头疼,毕竟每一天读同一本故事书,他都快把嘴皮子给磨烂了,有时候看到上一句话就能自然而然的想出下一句话。
但是小林现在还是乐此不疲的要求她每天讲同一个故事。小林的妈妈就感到十分的好奇:难道孩子就不会因为重复的故事而感到厌烦吗?
其实这都是因为家长陷入了一种常规思维:只有面对新鲜的事物才会感兴趣。而大量的育儿资料表明: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重复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将孩子们常常喜欢重复的做同一件事,看同一部动画片,听同一首歌,玩同一个玩具的行为称之为常同行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认知结构逐渐的发展过程。
而在感知运动阶段当中循环反应”的具体表现就是:
在孩子一岁之前会出现感官的重复,当孩子在一岁到一岁半之间的时候会出现重复的拿一件东西,重复动作的情况。当孩子处于2~3岁的时候会出现重复的说同一个词语,重复的听一首歌……
由此来看,其实孩子从出生到三岁的过程当中,一直在进行重复的行为。只是当孩子发生语言上的重复时(要求父母给自己讲同一个故事)家长们才会明显的感觉到孩子正在进行重复的行为。那么孩子的这些重复的行为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1.通过重复过程,孩子学会生活技能”
因为幼儿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十分的有限,所以只有他们在进行同赴的语言或者重复的动作时,才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自己学会了东西。 并且每一次进行重复的行为当中,孩子都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
例如家长们在孩子处于丫丫学语的时候,经常会让孩子认一些家人的照片,通过重复无数次之后,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孩子正在对家里面的人感兴趣。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正在自己进行练习重复的过程,当孩子在对一个行为熟悉了之后,他就会转战到另一个重复的行为过程当中:撕纸、扔东西、重复说一句话等等。这都是表明孩子正在进行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当中。

2.通过重复的行为能够让孩子形成意志力”
蒙台梭利通过进行研究,发现一个儿童的意志力包括:专注、兴趣、意志、顺从4个环节。而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当中,重复的练习是最重要的阶段。
每当孩子在重复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他都在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这一件事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之后形成了专注。
在一个儿童休息区当中,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这一个现象:有的小朋友正在重复的玩同一件玩具,在玩玩具的过程当中,小孩子通常会不哭不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玩具上面。
而在这个时候,身边的家长们通常是安安静静的陪在身边。而有的小朋友需要家长时时刻刻的陪在身边,一遇到困难,就需要家长在旁边进行指导。
这其实也就反映了一个事实:孩子的意志力形成其实是通过孩子自然形成的。而并不是通过家长的培养形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家长们过多的打扰孩子们的节奏,就会破坏孩子们原本有可能自我形成的意志力。
3.重复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一般情况下,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获得安全感”,儿子一种安全感就是通过孩子能够对自己的力量进行掌控,而重复行为的进行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掌控自己的力量。因为重复的过程当中意味着熟悉,无论是对于任何人,遇到自己感到熟悉的事物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安全感。

小王带着孩子到闺蜜家去玩儿,到了晚上准备在闺蜜家睡觉的时候,孩子却突然间哭闹起来,无论小王怎么哄都哄不好。这个时候闺蜜拿来了一本自己家孩子在家平时读的故事书,给孩子重复的读了几遍之后,孩子神奇般地安静地睡着了。这个时候小王才知道还是因为第1次来到闺蜜家里面睡觉而感到缺乏安全感,但是因为重复的故事书,让他找到一丝熟悉感,所以才会感到安心。
4.重复可以帮助孩子开发语言潜能”
2~3岁的时候是孩子发展语言潜能的最佳时期。而通过聆听家长们重复的阅读故事,孩子们能够逐渐地掌握故事当中的词语、句子。这也为孩子提供了开发语言潜能的良好机会。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儿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为了平时方便交流所以父母们经常使用的语言就是普通话。
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一家三口就回到了父亲的老家,而父亲老家里面的人全都说的方言,之后孩子的妈妈又把孩子带到其他地方住一段时间,又是另一种方言,最后导致孩子三岁了都不怎么会说话。
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孩子父母经常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导致孩子的语言功能产生了障碍,所以让孩子不知道怎么进行积累语言,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向其他人讲话。
虽然重复是三岁之前的孩子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很多父母都对这种重复产生了焦虑。

这就需要家长们做到这3点:
1.接受孩的重复
家长们之所以会感觉到给孩子讲重复的故事过程当中感到焦虑的原因就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最大效益法则”:对孩子的每一点付出都想要获得最好的效果,太希望孩子能够飞跃般的成长。所以家长们要从内心当中接纳孩子的重复,才能减少焦虑的产生。
遇到孩子要求重复讲故事的时候,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①停下来一会儿,克制焦虑
当面对孩子要求重复讲一个故事很多遍的时候,家长们如果感到有些焦虑,快要爆发的时候,及时的和孩子商量一下,停止一会儿再讲故事,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
②讲故事当中故意出错,转移指责
如果家长们面对孩子的重复讲故事的要求感到烦闷想要拒绝的时候,不妨可以在给孩子讲过程当中故意出一些错,让孩子从故事当中找出错误,再这个过程当中家长们就可以适时的偷一会懒,然后调整情绪状态。

2.重复讲故事不等于复读机”每次可以有一些微小变化
家长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其实可以不对着故事书全部重复下来,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增添一些其他的东西,让故事变得新颖起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要求讲故事时,家长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给故事增加一些趣味性,可以对故事当中出现的天气、场景、时间等等进行调换。
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观察孩子有没有发现这一个变化。在孩子熟悉故事情节之后,也可以故意漏掉一个故事过程或者打乱故事的顺序,让孩子从中进行纠正。
这样做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家长因为重复的故事而感到烦闷、焦虑,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洞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短时记忆能力。并且在孩子寻找错误的过程当中,对孩子进行鼓励能够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3.投其所好”与孩子的日常兴趣点”进行结合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对于某个故事特别的感兴趣时,可以培养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面发展更多的兴趣点。将新鲜的事物和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要求每天重复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对这个故事感到十分的麻木。这个时候不妨寻找一些其他类似的故事给孩子进行讲述,也可以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普及,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在重复的故事当中,更好的进入深入的理解,引导孩子学习更多的内容。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所以当孩子要求父母进行一个重复的时候,家长们不妨接受孩子的要求,从中也可以找到培养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从重复当中进行学习。当孩子经历过这个必须重复的过程之后,孩子喜欢重复的情况自然就会消失。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