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的吵架不管谁赢了
输掉的都是孩子
大人吵架,无辜的孩子却成为了受害者。
曾经有一个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有一条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最多的一条是:我害怕爸爸妈妈吵架,他们吵架的样子好凶!
一位小学生表示,父母吵架时,他就想拿起自己的储钱罐离家出走。
还有一个两年级的小女孩说,爸妈一争吵,她就希望把爸妈关到小黑屋里,让他们好好反省反省。她的母亲听了女儿的话,感到很吃惊地说,平时和先生拌嘴时,从来没有想到要避开孩子,而女儿通常在一旁做自己的事,也从没对他们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小朋友说,我心里都知道的,嘴上不说,因为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谁的话也不会听!”

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吵架就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两败俱伤,更是孩子眼中恐怖的画面。
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的情景可能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心理专家表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75%是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项因素。

1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仅是合理的争论,往往会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而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

2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
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听而不闻。孩子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3 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4 使孩子的情绪、性格、行为出现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父母们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之后真的迫不得已,就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吵完记得安慰自己的孩子。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明确无误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
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最后,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
父母应该承认,吵架和吵架时说的话都也不对。夫妻关系,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
如果父母在满是硝烟味的家庭里相爱相杀
最受伤的是那个负重前行的孩子
婚姻里的痛苦
最后都会由孩子来买单
别让婚姻里的坎坷
摧毁了下一代的幸福

而父母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示范
就是相亲相爱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转载至公众平台-景红有话说,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