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信誓旦旦地对自己和娃说——我不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也不喜欢做爱唠叨的妈妈。
但有时候,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的距离,说得容易做起来容易跑偏。
尤其在娃2岁多这个可怕的阶段,还不能完全非常自律地去完成每个时间点该做的事情。
通常我在梦里希望实现的理想态是这样的。
【场景一】
老母亲:宝宝,该刷牙啦~
娃:好的妈妈~我现在就去~ 然后挤好牙膏后自己去到卫生间刷牙。
【场景二】
老母亲:宝宝,现在该上床睡觉啦~(心里念叨:你早点上床睡觉才能早点让我实现今天的时间自由……)
娃:没问题~ 我现在就睡~ 然后上床自己躺在那闭眼睛几分钟就着。。。
【场景三】
老母亲:宝宝,现在我们该出门啦~你可以自己穿好衣服裤子鞋子等待我么~
娃:好的妈妈,我现在就穿~ 穿完了就坐在门口等着磨蹭的老母亲。
【场景四】
老母亲:宝宝,现在妈妈没时间陪你玩,需要干会家务,你可以自己玩一会么~
娃:好的妈妈,我自己玩就行,我不打扰了~
大多数家庭正在经历水深火热的现实态是这样的。
【场景一】
老母亲:宝宝,该刷牙啦~
娃:我不要刷牙,我就不要刷牙!于是娃就把嘴巴闭得跟万能胶贴上一样紧,来抗拒你。
老母亲:宝宝,刷牙是必须的,不刷牙牙齿就会生病,生病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东西了。你是不是爱吃冰淇淋啊,还爱吃薯条,你看如果吃进去了不刷牙晚上就来小虫子。小虫子吃了你牙齿是不是会很难受呀。(叨叨了15分钟后,本以为能够给娃洗脑成功……)
娃:嗯,是的,但我就是不要刷!
【场景二】
老母亲:宝宝,现在该上床睡觉啦~
娃:我不要睡,我还要玩玩具呢!
老母亲:玩具也要睡觉呀~(继续叨叨10多分钟后……)
娃:小玩具它说它不困,还不想睡。
老母亲:(求速效救心丸……)
【场景三】
老母亲:宝宝,现在我们该出门啦~你可以自己穿好衣服裤子鞋子等待我么~
娃:妈妈给我穿。
老母亲:好的。
娃:在床上满床滚……
你心里快要奔溃,你满床抓他,他以为你在玩抓小鱼游戏,玩得更带劲了……这时候你看表,出门的时间又该晚了……
【场景四】
老母亲:宝宝,现在妈妈没时间陪你玩,需要干会家务,你可以自己玩一会么~
娃:不行!我就要妈妈陪我玩!妈妈抱抱,抱抱,抱抱,抱抱……
老母亲:妈妈抱着你太沉了干不了家务呀……
娃:我不沉,妈妈可以抱着我做家务~
老母亲:妈妈真不想练肱二头肌……
理想态场景的娃,要么是传说中的天使娃,能让妈咪们省下1/3人力和精力,干很多事情。要么就是虚拟的机器人娃娃,凡事有求必应,非常听主人的话。
这种娃在大多数家庭都不常见,因为我们无法忽视孩子2岁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的大部分相处模式,是第二种现实版的状态。
为什么呢?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
找出两个容量相同的杯子,其中一个较高较窄,而另一个较矮较粗。再找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向里面注水,直到三岁的孩子认为水量相等时停下。接着,当着他的面,将其中一杯水倒入那个较高较窄的杯子,而另一杯倒入一个较矮较粗的杯子内。然后问他两个杯子是否还装有同样的水。他会说不,并告诉你他认为哪个杯子的水更多。而一个六岁的孩子(有时候可能是5岁的孩子)则会告诉你,它们装着等量的水,并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同一件事的认知、演绎和理解是有不同的。同样,处于低龄的孩子,无法对于成年人发出指令的意义,也无法能完全理解。
说白了,让孩子执行我们所布置的任务,对于一个2岁多的孩子来说,受限于年龄和认知局限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过多的唠叨和道理解释,孩子是无法理解和吸收的。
孩子们对他们经历的生活所赋予的意义,与成年人对同样经历所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那该怎么办啊?
诺妈后来悟出了一个解法——我们需要转变一种认知模式,需要用孩子能理解和接纳的方式,让他在做当下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有趣,有意思,能找到他能理解的意义”,效果将完全不同。
这个秒见效的方法叫——游戏力。
朋友前段时间给我推荐了科恩的《游戏力》,让我重新转变了一种跟孩子的沟通模式。
并且发现,通过游戏力的方式,能让孩子充满乐趣做她当下需要做的事情,能让她解决情绪处理方式问题,更能让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上了一个台阶。
大象消防员和小小消防员游戏
每天晚上8点多,让娃去洗澡,经常是接到她拒绝的信号。
有天晚上她还是不愿主动去洗澡,忽然看到了柜子里藏的一个夏天玩的喷水枪,最近正好我经常给她读《小小消防员》的绘本,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她:谁想做小小消防员,带上喷水枪,帮助大家灭火呀~。”
她非常激动地说:我!”于是带上了喷水枪,很开心地自己脱完衣服进盆里边玩边泡澡。泡了10多分钟,我说:诺诺,该起来穿衣服啦~”
她拒绝地说:我不起,我还没洗完呢- -。”这几天赶上北京大降温,又怕她着凉,心里这着急。后来一想唠叨也不管用,还是顺势而为,继续跟她以游戏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吧。
于是用了绘本里的故事情节,告诉她:小小消防员,丁香街发生了火灾!情况很严重!大家都在等待小小消防员穿上消防衣和消防裤。”同时嘴里还发出火警的警报声配音哈哈。
她立刻从水里弹起来,说:大家别着急,小小消防员还没擦身体呢,等我擦完身体,穿上消防衣就去帮你们灭火!”于是用了不到3分钟,穿完了衣服裤子。
角色扮演的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孩子童年时期的社会认知建构,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去学习的。
在这个过程,他们会逐渐学习每个社会角色的不同任务和意义,也通过假象的角色扮演中,被赋予了一种价值感。
类似的场景可以有很多运用,比如我也会跟她玩妈妈和宝宝的角色互换游戏。
她扮演妈妈我扮演宝宝,她需要了解妈妈平时的角色有哪些事务,对宝宝的需求需要做出什么回应,这会锻炼孩子语言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吹一口仙气”游戏
昨天晚上吃晚饭,她夹着一个小笋丁不小心掉在了桌子上。我以为她不吃了,我觉得可惜,桌子也不脏,就捡起来放嘴里吃了。
结果触动了2岁娃那根强迫症的敏感神经。
开始觉察到娃的情绪有点不对,就给她夹了盘子里一个新的笋丁给她。
当你经历过2岁娃的成长,就能get到,在2岁娃眼里这个笋丁和那个笋丁不一样!
其实仔细想想,娃的理解也不是没道理,确实两个笋丁是不同的。
但大人的理解,都是笋丁,都是一个盘子里的,那个掉了找个干净的大的比那个更好的,不是也行么。
在孩子眼里,不行!
为什么?
2岁的孩子,有个特点叫秩序敏感期。这里所说的秩序,不仅是物品放在他们所认为应该放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的规律、理解事物的时间、空间以及对物体的分类问题。
表现就是,这个事物的空间、时间的秩序,跟他们思维里想象的固化模式不一样时,就会引发情绪失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基本就需要将刚才的程序进行debug编译,重新按照他们脑子里的模式,进行回滚重跑。
然后我就先共情一下,接纳她的感受。说:我感受到你因为刚才我吃了你的小笋丁,有些不开心了是么?那我们呼唤格里格(最近读到的绘本人物),吹一口仙气把小笋丁变回来行么~”
她开始情绪平复,半信半疑地说:行吧~”
为了让故事感觉更真实,我又开始给她一个小仪式感,说:不过,你得耐心等待,闭上眼睛数10秒,格里格才能吹仙气变回来~”
她很配合地双手蒙上双眼,很认真地开始数1、2、3……10~”
然后我就趁她闭眼,赶紧盘子里捞出一个笋丁放手心里,等她数到10后,我打开手心扮演格里格吹口仙气说:哇!格里格终于把笋丁变回来啦!”
她非常激动哈哈,开始进入游戏角色后,说:格里格,我能吃这个小笋丁么?”
于是我又扮演格里格说:当然可以呀~”
两人玩了几分钟这个游戏后,孩子刚才失落的情绪,已经烟消云散了。
最后还很可爱地跟我说:格里格,谢谢你的仙气~”
快乐的魔法蝴蝶结发卡
诺诺这周是第9天上幼儿园,虽然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早上我们送去的分开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撇嘴哭几下。
昨天给她买了很多新的发卡,虽然她头上的头发还有点稀疏- -。
绑起来有点费劲,夹个小发卡现有的发量基本能hold住。
早上起来后,主动说,妈妈今天我想戴个发卡~
我说好呀~
让她自己选择了一个蝴蝶结的发卡帮她夹头上。
看得出她的表情非常喜欢~
送去幼儿园的路上,我本来想跟她讲一些道理,类似别哭啦,妈妈也很想你呀,傍晚就去接你吧啦吧啦的话。
但想想,讲道理这方法效果不好,于是跟她讲了魔法蝴蝶结发卡的故事。
说这个是具有魔法的蝴蝶结发卡,她能给你带去快乐的力量,也能充当尿尿提醒小助手,快要尿尿时蝴蝶结就会给你力量,提醒你提前举手找老师~(因为最近刚去常会尿裤子- -~)
把她送到了幼儿园门口,老师说:诺诺,你今天戴的发卡好漂亮呀~”。她开心地跟老师说:妈妈说这是魔法发卡”~
我们走的时候快乐地跟我们说拜拜,眼睛终于不掉雨点了~
用游戏力跟娃相处的过程,没有唠叨说教,没有恐吓威胁,却让孩子和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理解和尊重。
当我们学会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认知方式和相处模式跟孩子共处,你会发现,你会更懂孩子,孩子也能更懂你。
- END -
诺妈有话叨:
诺诺入园不到两周,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和节奏,爱上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昨天老师跟我说的一件事让我很感动。昨天她和一个小朋友都同时看上了一个东西,诺诺比那个小朋友快一步,拿到了。
另个小朋友出于本能的就拍了诺诺两下后开始哭起来,说那个玩具是我的!
换成之前,诺诺估计就会用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还手哈哈。
昨天,她很平静地跟那个小朋友说:你不可以打我,这会让我很难受。如果你想要玩,你可以用语言跟我沟通,我准备好了会给你玩。”
我发现她真的在快速的成长,学会了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解决冲突问题,这跟幼儿园老师的引领密不可分。
另外诺妈认为,刚上幼儿园的2-3岁小朋友之间,有偶尔的肢体冲突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情绪自控力有限,以及会习惯性地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家长们对小朋友之间的冲突打闹,如果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诺妈不太建议过分以要维权向对方家长讨说法的方式来解决,也不建议家人过分放大自家孩子的痛苦
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不是最好的冲突解决方式。
我很赞成诺幼儿园老师的引领方式,教会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理性地解决问题。
既能让孩子学习到自信和勇气,也能让另一个小朋友学习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