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公益咨询现场,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咨询台前。
妈妈想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询问了要求:通过绘画作为媒介进行咨询。
妈妈让孩子画,孩子说,不知道怎么画。
孩子迟迟不肯下笔,在妈妈的责备下,孩子紧张地抬头看了一眼妈妈,不得已将笔尖落在了纸上。
孩子在一个桌子上画画,妈妈在另一个桌子上跟我们交流。
这是一位很精干的妈妈,说话果断、利索,眼神犀利和直接,但是言语中显然带着很多困惑和焦虑:
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不跟我亲。她宁愿和姥姥睡,都不跟我睡;她会和别人的妈妈说自己的心里话,但却从不跟我说......”
她说着自己和孩子的相处经历:我以前工作特别忙,孩子姥姥照顾得多,现在我改行了,已经没有那么忙了,有很多时间陪她,但是她还是和我不亲。”
当问到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妈妈说:有些地方要求得多一点吧。孩子老师说我控制太严,让我放宽松一点。但是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做好一点,让我少操心一点。但是她在一些事情上总是做不好,比如回家换鞋、洗手......这些事情本该不要我操那么多心。”
她补充说:我对家人的方式可能有点着急,但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家人好。”
这时,孩子画完了,妈妈走过去看了一眼,脱口而出自己的不满:这画的什么呀?”
孩子低头不语。
在咨询师和孩子交谈过程中,他们一同来玩的小伙伴找孩子去旁边草地上玩,孩子询问妈妈:妈妈,我想和萱萱去那边玩,可以吗?”
妈妈果断地拒绝:不行。”
孩子也放弃继续争取,没有任何争辩,很乖”地坐在旁边。
在反复的生活经验中,她已经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在妈妈这里,能做的只有服从”。
后来因为咨询需要回避孩子,我们建议孩子到旁边的游乐设施上玩耍,妈妈这才同意。
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妈妈向我们透露了她的担忧:我真怕孩子长大了也像我一样,什么都不对我妈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她跟我亲。”

这位妈妈的担忧和困惑,其实反应的是这一类对孩子高控制”父母的问题和隐忧。
02 父母:你必须听我的,我的价值感高于一切!这位妈妈虽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产生这样的担心,但实际上,从心理学上解释,这是很可能成为现实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管教方式导致了两个人的价值感发生日益剧烈的冲突。
高控制的父母常常通过对孩子严厉管教的言语来表现,比如:
不写完作业,不许吃饭!”
考试考不好,就不要进这个家门!”
你今天敢出去玩试试看?”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当孩子说我不想这样”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解释:我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
父母知道自己不一定都对,或者知道孩子不一定喜欢这样的方式,但当孩子问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他们会表现出更强势的态度逼迫孩子听从,内心的回答可能是就因为我是你老子!再不听,就动手!”
此时孩子屈从,我们以为问题解决了,但其实是被压抑了。
我们更应该往下思考:
为什么你无法接受孩子的这种发问,为什么就要孩子无条件听你安排的一切?
这背后是父母自己不能面对,无法接受被孩子否定和质疑,对他们来说孩子不无条件的服从,意味着这样我就太没用了,我怕失去对他的控制。”
他们潜意识里面认为,如果不能让孩子完全服从,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和没有价值感。
再想想,孩子尚且需要父母来给予安全感,怎会有能力给父母价值感?
他们可能会说:我现在就是通过严厉的方式培养他成才,来实现我的价值感呀。”
但是,在高压下培养出的孩子,有没有这个精力和动力实现父母希望的功成名就”尚且难说,哪怕实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幸福吗?如果孩子实现了你期待的功成名就”而内心不幸福,这也算帮你实现了价值感,那么你就是在牺牲孩子的价值来换取自己的价值感,这样的亲子矛盾终将会越来越疏远,甚至反目。
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震惊世人。虽然案件有很多谜”,但这个案件中的教养方式还是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吴谢宇的好友爆料,吴谢宇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他妈妈从小就对他很严格,他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妈妈才满意。在外人眼中,吴谢宇特别懂事,从小就是个小大人”,善解人意,天资聪明,智商超群,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极度压抑。最终的弑母行为,和这种高控制的管教方式是脱不了关系的。
而北大另一个高材生秋岸(笔名),同样有着(父母)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经历,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在网上写下一万五千字长文痛诉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史,并在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无数的心理咨询案例告诉我们:一切不考虑孩子需要和感受,只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养育,都会带来各种各样惨痛的结果。
03 孩子:我反抗,因为我也有自我!在孩子6岁以前,孩子在生理和意识上更多的需要是依附父母,孩子认为父母就是对”的。所以,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父母通过强势的控制就能扳正”,比如你大声一些,孩子就会收敛或者乖乖听话。
慢慢上了小学,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随着父母对孩子有无止境的学业目标”,和日益增多的各种课外目标的要求,孩子越来越不堪重负。
一方面,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有自己的圈子和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各种目标和任务”,自己不得不一再牺牲自己的需要去满足父母。如果父母再用居高临夏,强制高压,孩子自然就会开始反抗,只是反抗的形式和程度不一样。
孩子最初说不,我不想这样。”或者我想那样......”时,其实是在真诚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是他们的沟通技术还不太成熟。而这时,这些需要却被父母不当回事;
当孩子长大一些再发问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做?”时,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明白,我们都是一个人,为什么哪怕你有不对,或者我不喜欢,我却要完全听你的,而不能有一点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时候父母把它当做挑衅”强行镇压;
当孩子继续发问为什么要听你的?”时,已经成了真的叛逆”,我就不听你的,你能怎么样?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反抗能力,父母已经很难控制孩子了。
孩子从小迫于父母的权威,或迫于被打骂的恐惧,忍辱含屈忍受的负面情绪终将在孩子有能力反抗的那一天爆发。
一个妈妈说:我的女儿快13岁了,上6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两年前我发现我们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她开始顶嘴,不顺从我的意志,甚至用摔门、大吼等方式来表达她的愤怒。她的极端表现让我非常恼火和慌乱。
北京青年报的一个报道:重庆一个女子酒后在江边准备轻生,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位妈妈的女儿刚高考完,平时成绩非常好,很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学,而因为管教方式不当,他们缺乏沟通,妈妈竟然全然不知。这位妈妈想不开寻短见,正是女儿没有跟妈妈沟通,讨论报考这件重大的事。

这样的局面,不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前来咨询的5岁女孩的妈妈所担心的吗?
而更不幸的是,高控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成家立业上,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要么强势,要么懦弱,要么成为一个性格分裂的人。
虽然我们心里想的真是想为孩子好,但是做的却不是,结果更是背道而驰。
这一定不是父母们管教孩子的初衷。
04 从疏离到和解:解铃还须系铃人回到文章开篇那位妈妈的困惑: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跟我亲?
妈妈觉察到自己的高控制与孩子和自己不亲”有关,也害怕继续下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之路,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破解这个僵局。
研究发现:孩子如果处在理解与温暖的养育方式中,身心发展更健康,并且会发展出抵抗负面情绪的能力。而相反,如果长期经历过于严厉的对待,或者生长在过度干涉、否认拒绝、过度溺爱的不良环境,会发展出偏敌对与偏执,难以很好处理与自身的关系及各种外部人际关系。
父母理解和温暖的养育方式”,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良方。
对于高控制父母”而言,从观念到行为,都应该做一些更新。
1、尊重孩子的需要
当你严厉控制甚至暴力”管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害怕形势失控,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不会去考虑孩子的需要,没有尊重孩子。长远来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个行为却失去了健康的自尊和人格。
这样的行为几乎是自动化的,所以需要我们去觉察和思考:自己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带着负面情绪控制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有什么需要,怎么做既能尊重了孩子又能解决问题?

有位学员妈妈曾经看到孩子进门忘记洗手就火冒三丈。
她经过学习父母成长课,体察到自己对讲卫生”这一项苛刻的要求传承自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回家如果没有洗手都会挨骂,甚至越饿越不允许吃东西,为的就是达到让我记住一定要洗手才能吃东西”。而现在自己的做法和妈妈如出一辙,。
回想到自己当初是因为饿了,或者回家和哥哥说话等等原因而忘记了,但是妈妈不会听,只认为自己不听话。那时候的委屈,害怕,甚至怨恨,现在孩子一定有同样的感受。
觉察到之后,她在下次面临洗手问题的时候,她已经有所准备了,她面对忘记洗手的孩子,停止以往的吼叫的模式:有那么饿吗?你的记性到哪里去了?以后再用脏手拿东西,给我饿着,不许吃!”而是蹲下来问:宝贝,你忘记洗手就拿东西吃了。”
孩子说:妈妈,我太饿了。”
妈妈提醒自己理解孩子:妈妈看得出你确实很饿,所以你回家首先想到的是吃东西。但是妈妈担心你没有洗手把细菌吃进肚子里生病。现在你先去洗手,你吃完后我们想想怎么才能记住回来洗手这件事。好吗?”
孩子得到理解和尊重,马上放下手头的食品去洗手,吃完后,主动找妈妈讨论怎样才能记得洗手。
孩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自己的拖鞋上贴上一双小手的图,上面写着先洗手”。这样在进门换拖鞋时就会得到提醒。
从此,妈妈基本没有因为孩子进门洗手这件事而发生激烈的情绪,孩子也慢慢养成了自觉洗手的习惯。
当我们看到自己高控的原因,看到给孩子的长期影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以正确的方式与孩子产生联结,而孩子被尊重和理解了,才会去听父母要对他们说什么。只有这样,问题才有机会得到解决。
2、化严厉为温和,有意识地改变你的非言语表情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过于强硬的父母不容易为孩子接受,说话过于直,行动过于刚猛,往往会伤害孩子。
孩子不怕责罚,不怕打骂,不怕威逼恐吓,这只会让他们伤心,变得麻木,再变得叛逆,最后远离甚至怨恨父母。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弱,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们要学会做温暖而柔软的父母,用柔软的方法才能化解孩子激烈坚硬的对抗。
高控制型父母走向柔软父母,最直观的改变,是改变严厉的表情、反问命令的语气语调。
平时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孩子微笑,对孩子说话温和真诚;
将质问、贬低意味的反问句,变成就事论事的陈述句;
将命令的内容和语气,变成商量、探讨的内容和语气。
当你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地足够多时,到了就要发火”的时候,才容易有意识地停止严厉,做出温和的回应。
3、耐心接纳孩子的节奏,给予支持和鼓励
高控制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完全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且希望孩子立即做到。
而被急躁对待的孩子却很难达到,他们的精力都被脑海里盘旋的想法占据:怎么办,我做不好,我好害怕......”,而因为经常达不到要求而被批评指责,孩子无望而放弃,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说话、走路时的方法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为,那时候,父母最宽容,最有耐心。
结语孩子蹒跚学步时,父母能面带微笑地原谅、允许孩子摔跟头、走不稳,走得慢”等一系列错误”,还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充满爱意地说:宝宝真棒,你走了这么远,妈妈给个赞!”
而孩子也是这样的欣赏和不断地鼓励中尝试,越走越稳。
这样的教育,同样适用于长大的孩子。
当他们能力还不够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不妨耐心地对他们说一句:不着急,我们看看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由完全依附孩子的婴儿,到一个逐渐可以自主自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自主空间。
父母是作为陪伴者,而不是主宰者,他们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多的养育方法,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这样,才是对孩子长远最有效,最有益的养育。
有料家庭教育”,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信息和服务,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