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因子女教育引发争执,沟通是基础,家庭会议是关键 家庭会议的草稿

磨了好几个晚上,才总结出来如何把这篇文章构架完整,因子女教育引发的争执(下文统一简称教育争执”)概率事件太多了,最后我总结出,人不是复制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思想上有着千差万别,再正常不过了。同时加上个体受到上一辈家庭环境的影响、受到教育的影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导致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那么当对待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思想上怎么可能保持一致?怎么又可能听取别人的建议,特别是对待子女教育问题还有隔代亲的老一辈家人介入。

因子女教育引发争执,沟通是基础,家庭会议是关键

日常发生的教育争执,最常见的是父亲有着自己强而有力的见解,所有人都无法撼动,不鸣则已,平日表现一股威严的状态,一鸣就不得了,父亲的威严怎么可能处于下风,这个时候不仅要让孩子认同,还要让妻子、老人家认同,典型的例子是来,孩子,我和你讲个道理,这件事……”来,孩子,我和你说……”这个时候的长篇大论,谁都不可以介入。若有一个人无法认同,争执便将拉开序幕,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家庭会议的草稿

其次就是母亲这方,大道理不多,唠叨”的教育是最强而有力的,有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唠叨着唠叨着就会指向丈夫起来,那么因教育产生的争执似乎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日常琐事影响了教育问题。典型场景是,母亲在做家务,看见不整齐或者不卫生的场景,一般都会先唠叨孩子,毕竟整理也算是日常的教育选题,唠叨着唠叨着就会开始唠叨坐在一旁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的丈夫,或许这是所有的牵连事件,应证了百因必有果那句话。那么教育是相互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日常

中国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隔代养育了,小时候老人家带孩子,性格、习惯初成型,等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就融合了多方的教育思想,这个时候如果老人家思想过于传统,还不能当面反驳、争执,毕竟能帮自己带小孩已经算很感恩的了,何以再来责怪?典型的事例就是,父母不让孩子干嘛干嘛,不可以的时候,老人家一般都会首当其冲的和解,并且讨好”孩子。长期以往,这可如何是好?

唠叨

讲了一大堆的案例,总得分析一些解决方法出来,大致有这么几点值得参考一下:

父亲有父亲的刚强,保持代言人良好形象。在家,父亲想长期树立好自己的威信,不想任何人反对自己,自己说的话有分量,那么首当其冲是做好家里的代言人”,那么必定要做足功课,让自己在家里变得更优秀,让妻子欣赏,让孩子敬佩,一味的凭着自己感觉走,凭着性子来,不好意思,大男子主义”时代过来,避免争执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德服人,当然这个德”是方方方面面的,无表率何以在家中做楷模?

母亲有母亲的魅力,不仅唠叨,而且唠叨有重点。婚后的女性,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重心几乎是围绕孩子转的,优生优育到九年义务再到三年高中高考,哪个母亲不会为了孩子的事较真”?正因为母性光辉天生自带,那么爱唠叨自然是正常不过的,我一直认为唠叨是母爱的一种表现,就怕母亲压根搭理自己,那才是比较可悲的。因此母亲这一方,要避免教育不争执,责任相当重大,除了工作、家务,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重在学习,唠叨到点上不带有私人情感的那种,无论是丈夫还是孩子,反驳的概率也就不高了。

隔代老人介入教育,家庭会议是关键。不得不说,有了孩子的家庭,谁都希望老人家搭把手,到了一定阶段,又都希望老人家退出,等真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又没法向老人家开口提出自己带孩子的要求了,一来是老人家带出感情来了,二来怕老人家多想,认为我们是觉得他们带的不好,可是好坏之分的标准哪有那么清晰?无非还是思想的不统一,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为了避免分歧,家庭会议是关键,避开孩子,大家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谈谈教育问题的观点,怎么统一,保持一致思想,让大家都能接受对方的教育。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流程,让孩子也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父亲

​终归,当意识到争执要爆发的时候,不如先避开孩子,冷静一番,随后大家坐在一起,每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总结好,再放在台面上一起探讨,大家最终能得出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