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为什么有时喜欢说不好听的话?是否和孩子的模仿与判断有关?

本文系作者柠檬女孩2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孩子的童言童语,有时候会让爸妈觉得很有趣,但有时也会让爸妈觉得很尴尬,特别是当孩子有时会反复地说不好听的话。其实,爸妈不需要特别担心,也不需要过度焦虑,这并非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孩子善于模仿,但却不善于判断所导致的。心理学的心智理论指出,当孩子在0~3岁时,往往只独善其身,但却不能察觉别人的感受;在4岁以后,才开始尝试去了解自己和别人想法之间的差异,并且猜测他人的行为动机与模式。因此,如果孩子在4岁后,开始喜欢说不好听的话时,爸妈就要仔细地去观察孩子为何会如此,并且帮孩子改正这个不良的习惯。

孩子为什么有时喜欢说不好听的话?是否和孩子的模仿与判断有关?

堵上耳朵的孩子

这句话好新鲜、语言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然而孩子在语言学习上却比大人拥有更高的天赋,如同海绵一般的吸收,特别是对于新奇而有韵律的文字,会更有兴趣。这个也就是孩子为何可以快速地吸收与学习语言的秘密,但是有时却也导致孩子错误地迷恋一些很少听到却有强烈声调变化的脏话”。其实,在3岁之前,孩子往往只是出于好奇心,但却不明白字句所代表的含义。大家都好开心啊、我每次说:‘屁股’‘大便’‘吃屎’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笑得好开心啊!我也觉得自己好棒哦!也很开心啊”其实,孩子不知道这些字句所代表的含义,只是很单纯地觉得可以让其他人开心,因为这样的误解,孩子以为说这些话是好的,所以就越来越常说了。对孩子而言,即使爸妈纠正,这是不可以说出的、会引起别人生气的话,但是孩子生活中的同伴经验却并非如此,因为孩子的朋友都没有人会生气,所以他也就不会认错。

闭紧嘴巴的小女孩

叫妈妈她都不理我、有时候孩子会发现,当叫妈妈的时候,妈妈都会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但是只要孩子说几个特别的字,妈妈就会突然跑过来,真的是太好用了。有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去强化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将这些话挂在嘴边。当孩子不经意地说出来时,不论是觉得很好笑而开心大笑,或是突然地皱起眉头盯着孩子看,都很容易让孩子误以为你是在和他玩游戏。就像玩具一样,按一次按钮就会引来许多不同的反应,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用手指,一个用嘴巴而已,难怪孩子会乐此不疲。

妈妈

开心的孩子

不能动手,就能动口吗?妺妹总是抢我的东西,我想要处罚他,所以我只要说‘丑八怪’,她就会被气哭了,我真的没有动手哦!当孩子4岁后,这样的情况会变得很频繁,这时孩子开始了解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并且尝试去预测对方的动机与行为,必须通过一次一次的实验,找出对方行为的规律性。因此,当他和兄弟姐妹争吵不休,很生气却不能动手时,就会故意说一句关键句,他明明知道这个字句会挑起战火让对方哭闹,但却可以满足其不可以动手的冲动。面对这种状况时,虽然孩子没有说脏话,也没有动手攻击别人,但爸妈仍需要纠正,以免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

开心

两个吵闹的孩子

当孩子第一次说脏话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爸妈都是出乎意料的,满脑子的疑惑都是:这是从哪里学来的,在家里都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脏话,也非常小心翼翼地帮孩子避免了,到底是为什么呢?”不过,爸妈若是认真地问起孩子,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他却不一定答得上来,特别是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更是如此。而当孩子4岁之后,他会突然发现这句话虽然短短的,但居然可以让别人有很强烈的反应,不论是让人大笑或生气,都会让孩子感觉到可以操纵别人情绪的权力因而乐此不疲。挑起你的情绪才是重点,让你可以响应才是重点,过度强烈的响应反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开心

妈妈教训女儿

第一阶段冷静处理不生气:当孩子第一次说脏话时,最好的方式是使用忽略法,以减少孩子说的频率,通常在两周后孩子就会渐渐地淡忘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不可以说,但是自己反而又复述了一遍,无疑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对于孩子而言,如果一句话就可以逗得大人挤眉弄眼,他不但不会觉得愧疚,反而会觉得有趣,所以会越讲越多。严格的处罚反而会让孩子的印象更为深刻,更难忘记这句不好听的话,而得到反效果。

开心

嘴巴贴了胶布的男孩

第二阶段减少接触的机会:随着网络、电视的流行,孩子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也越来越多,爸妈更难掌控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当孩子说脏话时,找到来源并且减少接触,远比责备孩子更加重要。孩子虽然会模仿但常常无法分辨情境(情境判断要到9岁时才会成熟),帮孩子避免不好的媒体与环境,就是爸妈非常重要的工作了。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动画节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字句,虽然不能算是脏话,但是却也不好听,如脑子坏掉了”让你倒大霉”…但是却被包装成为笑点传递给孩子,因为孩子不会分辨,而不知不觉地模仿起来。如果此时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强,这个优点反而变成了缺点,他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让人讨厌的孩子。

开心

坐着看电视的男孩

第三阶段教导孩子分辨场合:不好听的话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侮辱性的、敌意的;一种是无伤大雅的流行语。前者确实必须清楚地告知孩子不可以使用,并且严格限制。但是,在孩子小小的社交圈里,常常会流传一些粗俗的流行语,这些话说出来也会让大人眉头一皱。这时,如果严厉地禁止,孩子会觉得不服气,因为同学们都这样讲啊!这时,必须教导孩子分辨情境上的差异性,在朋友间说可能表示一种亲密,而不会冒犯别人;但是,当着大人的面或在家里就不可以说,通过帮助孩子练习分辨情境,才能让孩子更了解社会规范的界线,孩子也就会愿意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