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时间,我家孩子期末考试,美术考题有个填空题,问《蒙娜丽莎》是哪个国家哪位画家画的?还有一题要求画一个有明暗关系的球体。一个知识题,一个技能题。
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题目,对于提高孩子的美育素质有什么帮助。知道达·芬奇,孩子能怎么样,不知道又能怎么样?
如果把美术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那上好历史课不就结了吗?为什么还要单列出一门美术课?
如果一个人在对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判断之前,需要先看看作者是否有名,或者对着自然风光发出感叹之前,要先问问是不是4A景区,那还谈什么审美能力?
在我看来,美术知识与美育完全是两码事,掌握全部美术史掌故的小博士”,很可能是个美盲。
提升孩子的审美
就从日常开始
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最初的自由绘画过程:他完全不参考什么,手里握着笔,纸上划出痕迹,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好像只要用力画,小脑瓜里的东西就全部出现了。有时候,他们还会把新学的数学公式或拼音字母画在纸上。
在成人眼里,孩子们画的东西常常显得非常幼稚,有时候仅仅是一些标识而已,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线条、颜色全部都是真实的,都有经验依据。

▲ 在同龄孩子眼里,这幅线条画画得特别好
比如,为了避免遮挡,他会把不同的形象画得很远,会琢磨着把好朋友画在一排;为了符合因果关系,他会让树、鸟、人按照自己设定的秩序出场。
这个时期,孩子们根本不需要被告诉如何画才美”,如何画才对”。
因为,孩子完全是在画自己经验里的东西,是在通过绘画回味自己拥有这些经验时的感觉。无论他们画的东西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是合理的还是荒诞的,孩子们对自己经验的思考是实实在在的,得到的收获也是非常具体的。
他可能发现了自己最愉悦的状态,流连忘返;可能学会某种图形组合的办法,反复尝试;也可能掌握某种具体的线条画法,到处炫耀。

▲ 5-7岁孩子们在曹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自由挥洒的集体作品
在这种自由美术活动中,孩子很早就可以获得发展审美能力的全部滋养。美感体验就在孩子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隆重、严肃。
美育启蒙不要盲从大家”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甚至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西方古代把黄金比例定义为美,而中国古代造型大多是等比例的,不一样很美吗?
美其实没有标准,根本没办法告诉孩子什么是美,如何才美。
记得好多年前,我在印度考察佛教造像源流,有一次在机场看到海报上有三个模特,肤色各不相同,白种人、黄种人,还有印度本地的棕色人种。我问同行的印度向导,哪个漂亮?他说深色皮肤的模特漂亮,这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显然不一样。
有的家长会说,我不懂审美,把孩子交给懂审美的人去培养好了,找画家、艺术家来教。可是,画家、艺术家就懂审美吗?他们的审美标准就更高明吗?其实也未必。
这个时代被认为是大艺术家的,在另外一个时代可能什么都不是。比如我们今天奉为画圣的吴道子,在宋代人眼里就是庸俗的工匠。

对孩子而言,他们审美的依据是感性的、自发的,那些被规定的条条框框,根本不能成为美感的依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懂规矩、守纪律,能和同学和睦相处,但是一回到家就是另一副模样。因为那些规矩是强加给他的,而不是一种自发的,或者是出于内在的需求,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不再有相应的表现。
孩子对美的感知也不能依赖规矩,否则,孩子很可能也会美术课堂上一个样儿,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样儿。
大人孩子都要相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虽然没有标准,但是追求美的过程,却会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孩子的美育启蒙,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审美的标准,而是爱美之心”。
爱美之心是催生一个人求真向善的重要动力。因此,一个数学家一生的理想是发现完美的公式;一个物理学家一生的理想是发现一种完美的粒子;一个诗人会不断推敲完美的词句……

为了激发爱美之心,我们甚至愿意预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像我们即使说不清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是我们还是要先假设人性本善,这样人们的心里会先有趋向于善的动力。
我们平时带孩子也会发现,夸奖往往比批评更有效,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行”,他多半不会辜负你的希望。美育也一样,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画得真好,如果某个地方能再改一下就更好了,那孩子一定会努力做得更好。
别小看这种心灵的暗示,它在孩子的美育成长中作用极大。有了爱美之心,孩子自然会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自己的工作进行到底。
滋养一颗爱美之心”,是美术教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心愿。
像个孩子和孩子玩
夸奖夸到点子上
相信孩子怀揣爱美之心”,家长又能做点什么呢?
对于幼小的孩子,支持家长像孩子一样和他们玩,幼稚地扮萌、游戏都是非常棒的交流,这也是美育的根基。
很多家长深知和孩子身心交流的意义,可以放下身段扮萌”,与孩子一起进入拟人化的情境体验中,和孩子一起想象,黄色与蓝色交了朋友、小墨点长大了、线条在舞蹈……这种交流非常棒。虽然看似幼稚,但对于幼儿的美育发展非常有益。

想想那些伟大的诗人、画家,哪个不是沉浸于拟人世界中的大儿童?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夸赞的作用是明显的,大多数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不过夸奖也有方法,笼统地夸孩子好”起不到什么作用,而由于对儿童美术教育了解不充分,全凭自己的喜好夸孩子,也可能误导孩子。
比如,有的家长会夸孩子画得精细,却不知道他的孩子正处于建立整体关系的阶段,沉溺于局部刻画,其实反而会是问题。
再比如,九岁十岁的孩子,到了发展精细加工能力的年龄,可家长偏偏欣赏表现性绘画的大笔触,对孩子绘画展现的粗犷急躁情绪大加赞赏。

又比如,孩子懒得思考,一味地照猫画虎,家长却对画得像”津津乐道,却不知孩子的审美惰性正在滋长。
诸如此类,这样的夸奖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启蒙的作用,还和我们的本来愿望相反。建议家长要和孩子的美术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美育培养的步骤、任务,夸到点子上,推动孩子更好地进行审美反思。
有心的家长会主动去补课,提升自我审美修养,这当然再好不过。可是,我们的大众美育现状并不乐观,成人和孩子面对相似的美育环境,接触到的也是一些知识化的、绘画技能化的审美教育,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的审美困境。
另外,情境化体验,比如带孩子一起参加绘画创作活动,这当然是极有益的,但是随着孩子成长,家长有能力参与的美术活动会越来越少。
END
作者:曹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硕士;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