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在孩子成长期间你给他贴了哪些标签?谨防标签效应,家长需这样做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作者/邹晓茜

带小宝去楼下滑滑梯玩,刚过去,就看到一个小男孩霸占着滑滑梯,有孩子正准备过去,快接近小男孩的时候,他妈妈就说:哎哎,不要过来,过来他会打人的。”然后吓得其他的孩子都躲的远远的。

然后那个小男孩也拿出了要干架的架势,最后就是小男孩一个人霸占着滑滑梯玩,谁也不敢过去玩。

然后那个小男孩回去后,滑滑梯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热闹景象,几个小男孩争着上滑滑梯,碰到了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然后也碰了我小宝一下。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然后小女孩的妈妈说:男孩子真的调皮好多,你看这几个男孩子四处跑,奶奶都管不住,还是女孩子文静一点。”

我笑了笑没说什么,知道她把我家小宝当成女孩子了。然后对她女儿说:你上去不要碰到小妹妹了哦。”这个时候我回应了她一句:我们家也是男孩子。”她惊讶的看着我说:看着斯斯文文的,我以为是个女孩子呢!”

我说:”这个跟家庭教养很大关系,并不是说男孩子就是调皮,没规矩,女孩子就是懂事,乖巧,都是后天养成的。也并不是每一个男孩子都喜欢打人的是吧?”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我俩相视一笑。

父母如果一再强调孩子的哪一点,然后孩子也会特别注意,如果是不好的方面,孩子就会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了,随着年纪越大,也越来越难管了。如果是好的方面,孩子的优点也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小时候,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男孩子调皮闹事,女孩子文静乖巧,男孩子数理好,女孩子文史好。

长大后,人们又会根据婚姻和职业给别人贴标签,什么已婚妈妈要以孩子为重,不亲自带孩子的就不是好妈妈,即使事业成功也招闲言碎语,一旦被贴上妈妈的标签,就感觉要变成超人才是正常的妈妈,而给爸爸贴的标签却是事业有成。

这些标签大部分也是大环境逼着贴上去的。时代在不停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只会被大环境推着走,毫无招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提出了标签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一个实验:

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曾经也有人做过这样子的实验,就是随机抽取两个班级,然后跟教他们的班主任说,一个是全是优生的尖子班,一个是差生班,结果几个月后,尖子班真的变成了尖子班,差生班真的变成了差生班。

可见不管对于谁,当你给他贴上什么标签,他自己也会通过各种暗示导致朝标签所设方向发展。

电影《嗝嗝老师》更好验证了标签效应”。这是我在电影院唯一落泪的电影,当看到嗝嗝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不放弃,我真的忍不住掉下眼泪。

虽然最开始进去学生们都捉弄她,嘲笑她,但是她的努力和坚持真的让人很感动,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被学校放弃,贴上各种黑标签”的学生来说,她的出现就是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嗝嗝老师去每一位学生家里做家访,信任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打破了学校所有人的偏见,也撕掉了别人给他们身上贴的各种黑标签”,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可见无论好坏,"标签"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孩子成长期间你给他贴了哪些标签?谨防标签效应,家长需这样做

不仅在学校老师会给学生贴标签,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的家长也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尤其是一些黑标签”,也是不好的标签,说的最多的是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做不好。”时间久了,孩子的自信心受挫,也慢慢相信自己很笨了。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你在孩子成长期间都给他贴了哪些标签呢?是黑标签”多还是红标签”多?

其实,标签效应”就是一种期待效应和暗示效应,明确了其内涵,我们就可以利用标签效应”来教育孩子。

家长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

1.教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平常多夸孩子实际行动。

家长平常多夸孩子的优点,重点夸孩子的实际行动和努力程度。

不要老是一句你真棒”,次数多了,孩子都觉得你在敷衍他了,夸他实际做的事情。

然后孩子听的多了,也会学着去夸自己的。

暑假大宝第一次尝试洗碗的时候,我夸大宝洗的碗很干净。大宝就知道了碗是要洗干净的,然后第二天吃完饭就主动去洗碗了,还帮弟弟把碗洗了,然后问我:妈妈,我洗的干净吗?”我说:很干净。”

然后大宝就开始对洗自己的碗开始感兴趣了。

而且每次洗完感觉都会自己说:我洗的碗很干净了。”

在孩子有兴趣尝试某一件事,家长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会让孩子一开始自信心受挫了,可以降低标准,不停鼓励孩子,不停暗示孩子可以做的更好。

2.把标签效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

把标签贴在某一个人身上,人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所以要多给孩子贴红标签”,少贴黑标签”。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昨晚上带孩子出去玩,在公园的广场里,很多哥哥姐姐在那里跳很潮的舞蹈,大宝听着音乐开始扭动起来,然后又开始不好意思的看着我。

我对大宝说:你一直跳的很不错呦,你可以跟着这些哥哥姐姐一起跳呀。”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大宝听我怎么一说,就开心的加入了哥哥姐姐的潮舞中。

家长在孩子的平常生活中要多表扬孩子,一些做的还不错的事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即使一般般的事情,听到爸爸妈妈说自己做的不错,也能更大胆去完成了。

3.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昨天我在房间叠衣服的时候,大宝进来看见了,然后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会叠,我来帮你叠吧!”

我就随手拿了一件小宝的衣服给他说:你叠弟弟的衣服吧,小一点。”

然后大宝开始有模有样的叠起来,还嘴里一直念着老师教他们的词:先叠袖子……”

然后叠好后递给我看,我一看叠的还不错,第一次看大宝叠衣服出乎我的意料,然后小宝过来捣乱了,我赶紧拿起大宝叠的衣服放柜子里去,要不看见弟弟把他叠的衣服又拆了,肯定很受挫,。然后大宝上瘾了一样,不停要我给他衣服叠,我说:你只能躲小房间偷偷叠了,弟弟在这里,不停捣乱了。”

然后大宝就抱着一堆衣服去小房间叠去了。

可能大部分的家长看见孩子过来要帮忙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你搞,就知道帮倒忙。 ”

一开始就给孩子贴上了帮倒忙”标签,让孩子的自信心很受挫,几次之后,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可能自己做不好了。

所以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标签,去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

差生班

泰戈尔说过:不要用你的学识去限制孩子的成长,因为你和他生在不同的时代。”

有太多的局限性会让我们和孩子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家长要先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