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谦让是美德,但无原则的“谦让”只会绑架孩子,家长别不以为然 对于过度谦让的孩子怎么办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和同伴玩耍的时候会让孩子主动让其他的小伙伴,然而很多时候是不会问原因的,有些家长甚至会看年龄而说:"他是弟弟,你多让着他一点。"

前几天亲戚们一起吃饭,就看到表姐和她的孩子嘟嘟说:"嘟嘟等会不要和弟弟抢蛋糕知道吗?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可是蛋糕来了,嘟嘟却没有让给弟弟,而是先拿起来自己吃了,这个时候表姐却跑过来责怪他。

看到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从小父母就一直教育我们,谦让是一种美德,你应该学会谦让,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谦让也是有"度"的,没有原则的谦让只会害了孩子。

对于过度谦让的孩子怎么办

就比如有时候孩子带了喜欢的玩具到楼下玩,邻居孩子来抢了玩具,我们常常不是帮着孩子要回,而是叫孩子要让给别人,还美其名曰"谦让"。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喜欢的包,在小区里被邻居抢了,别人劝你,"没关系,跟她分享吧。"试问,家长们还觉得这是谦让吗?

谦让是美德,但无原则的谦让”只会绑架孩子,家长别不以为然

"无原则的谦让"通常表现在哪?

无原则的谦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大的要让小的——"下次遇到比我大的,也为可以胡搅蛮缠,反正大的应该让着我";

要让给哭的人——"这是个好办法,下次想要东西,我也可以哭,哭了就能得到";

主人要让客人——"下次去别人家,别人也要让着我。"

谦让是美德,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没有原则的谦让,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建立美德,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混乱,不利于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更会让他们感到不受尊重、不公平。无原则的谦让会对孩子成长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无原则谦让"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容易受他人欺凌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社交能力,受到小伙伴们的喜爱,成为一个"社交达人"。 但是如果无原则的谦让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日后的交往中变得过分忍让,容易受到同伴的欺凌。

比如,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组成团体,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原则的谦让很容易会导致孩子在这个小团体中的地位变得最低,事事都要听他人的话。同时孩子的性格上面也会变得不生气,过分随和,若是孩子没有原则地谦让,孩子也会逐渐变得唯唯诺诺,甚至是自我矮化,也就是自卑。

懂得谦让

容易变得没有原则

从小让孩子懂得没有原则的谦让只会让孩子变得做事没有原则没有规划。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说要谦让,其实孩子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将自己喜爱的东西让给别人,心里只会有很多的不情愿而非理解谦让的正真含义。

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做一些没有原则的事情,比如争抢他人的玩具,变得爱哭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和忍让,这是孩子们从家长身上学习到的。

从家长身上学会强迫他人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教会孩子"无原则的谦让",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生活中表现的"强迫他人"。

孩子不想谦让的事物却被强迫通常会表现为"假客气",也就是原本孩子内心是不想去谦让的,但是不得不被父母贴上先让的标签。可是孩子最终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我在日后的交往中,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孩子就可能会变得欺负他人,做事任性妄为,一旦父母在场,就会变得千千有礼,假意的礼让变成两面派。

实际上,"假客气"也属于"羞耻文化"的一种类型。真正的谦让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种谦让后的满足感,而不只是为了得到父母或者其他大人的赞扬。如果孩子搞错了这点,那么谦让只就会变成一种"假客气"。

谦让

如何做到"有原则的谦让"明确谦让的规则或原则

家长在教孩子懂得谦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原则。

不能要求孩子向错误的行为妥协,更加不能因为对方哭闹年龄较小,想多就让孩子要求退让,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退缩和软弱。同时孩子还会觉得很无助,因为妈妈都不会站在他这边。

明确原则,家长可以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懂得分享,乐意分享;懂得利益交换,做同等的公平交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学会判断

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起初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学会自己判断应不应该将自己心爱的事物让给别人,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事物,如某一些玩具是爸爸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么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不会想谦让给他,对于一些自己平时玩的普通玩具,没有太大意义孩子愿意分享给他。

因此家长要学会观察,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享也是一种谦让,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谦让他人,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是东西的所有人,要以他的意愿为主,不能强行要求谦让,尊重他们内心的决定,他们才会更加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假客气

家长给予理解

家长在教会孩子懂得谦让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充分理解孩子不谦让的行为。有些时候孩子明明就是不想谦让,但是父母却要硬逼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虽然表现出了谦让的行为,但是内心其实是不想的,而孩子这个时候的情绪就会变得失控或者压抑。

因为家长没有充分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

很多时候父母催促着孩子谦让会让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一方面孩子的羞耻感和道德感会强迫孩子去谦让满足家长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内心却又紧紧的呼唤孩子不要分享。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会孩子懂得谦让的第1步。家长要在了解孩子的意愿后,让孩子自己判断是否需要谦让。

如果孩子最后的决定是不谦让,那么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之后也要询问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做出了选择是谦让,家长同样要问清楚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否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愿意,如果孩子内心是不愿意的,那么家长要引导孩子下次做出不谦让的行为且跟同伴解释。

谦让是美德,但是同样也要懂得适度和遵守原则,没有原则的谦让,只会害了孩子。父母应该真正的让孩子学会谦让,懂得谦让的含义,并且引导孩子在谦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那样才能让谦让成为一个优良的品质,永远的保存在孩子的内心。

家长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