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充实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研究表明,人在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需要适当的转移”,即通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在获取新技能以及新经验中找到能够促进正迁移的途径。因此,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乐理基础才能助其之后攀登钢琴演奏这一上层建筑。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才能够充分地消化。例如,在进行作品视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和正确指法的运用,但是由于并不理解该作品的旋律的走向,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音乐符号的不了解,就容易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即便能够弹下正确的键位也无法演奏出作曲者寄托在其中的情感,导致弹出来的作品干瘪无味。如此一来,真人演奏出来的作品与机器演奏有何区别?在笔者曾经的多次教学实践中都发现很多初涉钢琴的少儿初学者往往兴致正浓,但是对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都掌握不全,甚至认为只要做到识谱即可,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很多成年初学者尚有这种想法,更不用说少儿了。他们往往更喜欢通过本能去感知作品情感基调,而对于相对抽象、理性、讲究逻辑的乐理知识则兴致乏乏,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基础不牢影响到了后续的学习进程。
乐理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强、遗忘性大的特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将乐理的学习融入到日常的钢琴练习中去。如和声、三和弦及各类音乐符号,在每天的练习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手指重复劳动,要养成带着思考弹奏的习惯。这里出现的音乐符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的时值突然骤减?”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直到理解再接着进行下一步的练习而不是碰到问题直接无视只是一股脑的重复劳动式的练习,这样新的知识没有融汇,练琴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二)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相应教学手段。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而真正充当学习主体的则是孩子们,在学习钢琴弹奏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千差万别;一种是我要学习”,一种是让我学习”;实际情况中,很多孩子的学习动机都属于后者,不外乎背后都有家长们或强迫或循循善诱。而我们教师则需要思考如何唤起孩子们的第一种需求——我要学习”,这就需要去创建一个科学、良性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进一步激发孩子对于弹琴这一学习行为的学习动力;如今,流行音乐产业空前发达,早已渗入了我们许多人的闲暇时间,不光是青年,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听流行歌曲,对此,教师就可以选择其中一些与课程知识点有相似的歌曲介绍给学生,先进行示范、再让其去练习,然后再将歌曲中包含的知识点提取出来进行分析,例如歌曲结构、歌曲中的和声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都堪称是绝佳的教学示范材料,对于钢琴演奏的情感、把握的技巧和演绎方式都有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还需注意避免在课堂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给学生们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毕竟钢琴课是一门内容十分宽泛的课程,教师可以去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程首先吸引和保留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之后,有利于学生将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主动了解,因为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