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到大都听父母对自己说:父母是这辈子对你最好的人,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无私奉献的,并且是不求回报的,这是外面所有的人都比不了的!

但随着孩子们由小变大,他们开始不断怀疑,世界上真的存在不求回报的人吗?
对,这份怀疑不是来自朋友、亲戚、同学等,只限来源于与我们最亲近的父母亲”。
为什么父母们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爱,而很多孩子却把他们爱成了仇人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中国有很多父母,都停留在口欲期”。什么是口欲期?它本是指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看到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们拼命生活,努力挣钱的样子。供孩子们穿品牌衣服,喂孩子吃最营养全面的食物,为孩子上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给予孩子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关怀等等。

是,这些的确是父母为孩子们做出的伟大行为。可当孩子们慢慢成长,拥有了自我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后,这些付出巨大精力的背后,也给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他们的耳朵里慢慢只听见这些话:
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每天早出晚归,给你最好的,我们还有错了?”
我们把你养到二十几岁,你就这么就嫁给他了,简直是养了个白眼狼!”
儿女们生来就是讨债的,我们都累死了,他们还不知道珍惜!”

培养一个仇人”孩子太简单了,诸如此类的话早已听进了他们的心里。回想孩子小时候,每天都很依赖父母,跟个小屁虫似的,一分离还会哇哇大哭。但为什么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即使心里有话,但也不愿意对父母说,甚至还会和父母生闷气,记恨父母呢?

其实,中国父母太把孩子们能够吃饱穿暖当一件大事来对待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自己不舍得花一分钱,孩子想吃什么,折腾几个小时也要弄好!但孩子长大了,中国式父母却不能够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多说说话,多多了解彼此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自以为是的爱,只会想让孩子逃离!
曾经,幼儿园的一次二手小集市”活动上,孩子们可以拿着自己家里不需要的玩具或者书籍去二手小集市”上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物品。当时我的孩子和我说他想和别人换一本小猪佩奇的漫画书,而我看到当天集市上有很多其他贵的玩具时,一时贪念上头,就让儿子换了一架玩具飞机。

当晚,当我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玩玩具飞机时,儿子的一句我恨你深入我心。原来,玩具飞机只是我想要的,是我想给儿子最好的物质需求而已,但却忽略了孩子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

曾经在网上一篇很火的帖子:”为什么我女儿都不告诉我?讲述的是作者的女儿与外地男子恋爱并已怀孕的故事。作为妈妈,第一反应是很震惊和担心女儿的!于是为了保障女儿的安全和利益便提出彩礼20万,娘家附近买房子,在娘家这边办酒席”这三个条件,男方很快就同意了!

但这位妈妈又改变主意,执意不让嫁,并勒令女儿将孩子打掉。男方闻讯害怕不已,在女方家跪了许久,于是这位妈妈终于松口,将条件提价为20万彩礼+五金+房子过户给女儿+三万见面礼+两边都办酒”,自然男方还是答应了。可万万没想到,这位妈妈又再次反悔,并毅然决然地带女儿将孩子打掉。

这位妈妈最终反悔的原因是自己认为女儿留在身边,找个经济条件富裕的女婿,这样女儿才比较幸福!可故事的结尾是,在女儿流产后做完小月子的第二天,女儿悄悄地收拾了行李离开了家,一句话未留。

也许这个案例比较极端,但也影射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 作为父母,我们应把握爱与度的平衡,不能毫无原则地去给予,更不能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是对的。
掌握以下三点,做一个不与孩子积怨的父母!
1、 悄悄走进孩子的内心,切勿着急激进。
2、 加大对孩子的宽容心,多听孩子真实的想法。
3、 与孩子做朋友,缩短两者之间的年龄距离。

我的一位朋友总是会因为孩子的事情在家中与丈夫吵架,长期以往只要一吵架孩子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性格变得异常孤僻,导致自己近视了也不和爸妈说,楞是有一天学校体检孩子的爸妈才知道孩子已经近视500度的消息。

从此以后,我的朋友便开始自省,她认为家庭氛围已经造成了孩子的性格缺陷。他们所为孩子做的,不能成为孩子的负担,更不应该在家中互相指责,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责或是厌恶。

她开始和孩子成为朋友,即使在不能理解孩子的时候也耐心交流,慢慢地孩子心中有想法也变得勇于说出,家庭氛围得到很大的缓和。
电视剧《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父亲也是这样。他通过亲身体验孩子的爱好,从不理解喜爱赛车到慢慢接受儿子的喜好和梦想,还假装网友与孩子聊天、做朋友,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从而父子关系逐渐地得到和解。

世间真正的爱,绝不是自私的,也不会把自以为的为你好”放在嘴边。孩子需要的只是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父母只是作为旁观者和把关者提出意见,而选择还是孩子去做,这是尊重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