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食欲差、吃饭时间长,用二十四节气、行为干预进行食育效果好

孩子挑食、吃饭坐不住,一顿饭吃1小时。

这些问题,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不懂事。

孩子食欲差、吃饭时间长,用二十四节气、行为干预进行食育效果好

儿童饮食问题让很多家长束手无策

其实这属于孩子的饮食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很多家长很难有效解决孩子出现的这些不良习惯。

而食育概念的提出,则为家长们纠正孩子错误饮食行为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

饮食行为不当影响孩子性格养成,食育助宝宝养成好习惯

饮食行为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及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4个方面。

儿童期饮食行为,对于其今后的性格发展、营养均衡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食育则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养成大有帮助。

食育”一词最早可追溯于日本,它是指为使孩子们具有选择食物能力的教育。

食育

食育源于日本,指对儿童选择食物能力的教育

通俗地将,食育就是利用多种途径, 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学习饮食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它是对儿童进行饮食思 维、饮食营养知识、饮食卫生等营养学相关的教育。

食育

3-6岁是饮食习惯养成关键期,食育促进其改变不良习惯

很多小孩都会存在挑食、爱吃零食等问题,家长面对只吃肉的孩子也是没招。

而不良饮食行为频繁发生,而幼儿期儿童又处在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进行食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1、幼儿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学前孩子养成了偏食、挑食、多食等不良饮食行为,造成了肥胖、视力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拒绝吃天然的水果或蔬菜;面对食物,不吃饭,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把食物含在嘴里很长时间而不咽下去;进餐时, 用语言来表达他对某种食物的厌恶之情;做鬼脸、制造一些噪音表达自己讨厌食物。

《全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如挑食、偏食、嗜食垃圾食物等普遍存在。

城市与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出现的两极分化,城市儿童膳食结构以高脂高能量,低蔬菜水果为特点,导致肥胖儿童逐渐增多。

因此,对幼儿进行食育至关重要。

2、学前期是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第一条指出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学前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挑食

3-7岁是儿童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7岁前,家长应该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就餐礼仪。

因此, 在家中进行食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培养其日常生活、独立处事等能力,同时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 、食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饮食教育对于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解决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期的幼儿,骨骼、肌肉、器官等发育速度较快,因此,在营养方面需要均衡、全面。

幼儿较多存在挑食、偏食、拒食等问题,较为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营养失调。

比如,常见的问题中,钙的缺失会影响到幼儿骨骼的生长;铁的缺乏会导致幼儿贫血,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食育”的介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帮助家长提高对科学饮食的认知。

使家长能根据幼儿的自身发育特点,提供能够满足幼儿营养需求的食物,有效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幼儿期

利用传统文化,行为干预对孩子进行食育效果好

儿童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需要家长和儿童共同努力一起纠正,

通过食育理念的学习,让家长教育方式得到改变,对培养良好亲子关系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1、行为干预解决孩子食欲差、挑食等问题

对于孩子食欲差的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不要在两餐之间以高能量的零食补偿正餐中的摄入不足;每餐间隔 2 ~ 3 h,让儿童体验饥饿,获得饱感; 进餐时间限于 25 min 以内; 减少进食分心如看电视、讲故事、玩玩具等; 每餐先呈现儿童熟悉并估计能吃完的食物量,再分次呈现少量其他不同食物; 对进食中的不良行为如推开汤匙、哭 闹等采用暂时隔离法或移开食品的冷处理方法。

对于孩子挑食的习惯,则可以从这样方面进行改变:

把儿童不喜欢的食物混合在喜欢的食物中,放入的量由少逐渐增多, 直至儿童能接受; 多次尝试新的食物,甚至要尝试 15 次; 用趣味性名称称呼不喜欢的食品,进行食物性游戏,激发对食物的兴趣; 家长在儿童面前进食儿童不喜欢的食物,树立榜样; 提供机会向不挑食偏食的儿童学习;

2、利用二十四节气学习传统饮食文化

当 吃得饱”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如何使幼儿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面对3至6岁的幼儿,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

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渗透食育的理念,才能真正为幼儿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挑食

利用传统文化让孩子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在对孩子们的 食育”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每个传统节日给孩子们介绍节日的由来、文化习俗和餐桌礼仪。

例如可根据我国特别的二十四节气为幼儿准备具有节气特色的食谱。

在冰冷干燥的寒露,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美味的冰糖雪梨银耳汤;在烈日炎炎的大暑,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清热解暑的南瓜绿豆汤;在炎暑将至的立夏时分,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了清热解毒的蒲公英粥;在阴雨纷纷的清明,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滋润可口、风味独特的蒿蒿粑等。

这样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了不同季节的饮食文化,同时也将食育融入了幼儿平时的生活教育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实践活动感知事物生长过程

从心理学上来看,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也至关重要。

好的环境就是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意识的引导与指示。

将食育融入到孩子充满童真的环境体验活动之中,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每年的植树节和农作物种植季节,可以带领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来到乡村种植一些平时不曾常见的果树和农作物。

同时也可带孩子进行种菜、收菜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观察了解食物的生产过程,建议对食物的好感。

这些体验式的参与方式,可以培养幼儿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