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这本书的拆书稿之二。
请您在阅读前,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好的习惯?
﹒你有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方法吗?
﹒你认为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高效的呢?
阅读提示:带着问题阅读收获才会更大,没有目标的阅读,只会让我们变的越来越浮躁。
以下正文:
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考问题上,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倾向用经验来总结规律,美国人更倾向用实验来验证规律,两种思维方式各有特点。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美国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从而让我们把其中最有效率的方法,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1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孩子学习时,我们通常会给他安排一个指定的学习桌,一家子谁都不能出声,不能打扰到他,让孩子在一个非常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学习。是不是?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这么做的,但是美国一些科学家对这种模式开始质疑,并作一系列研究和实验。
他们招募了18名潜水员,请他们在水下6米的地方学习一份有36个词汇的单词表。一个小时以后,把这些潜水员分作两组,一组在干燥的地面上接受考试,另一组则带上他们的潜水用具,回到水下考核。

结果证明,在水下接受考试的人与在地面接受考试的人相比,前者背过的单词数量比后者多出大约30%。实验得出结论: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
又有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这次他们招募了54名学生,每人学习40个单词。学习分成3组,一组在安静的教室里,一组在爵士乐中学习,一组在古典音乐中学习。10分钟后全部都离开。2天后,他们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被召开参加考试,看看还记起多少。

考试时,组织者把人员进行了重新分配,在安静教室里学的,有的被分配在安静教室里考试,也有的被分配在古典音乐教室考试,也有的被分配在爵士乐教室考试。在爵士乐教室和古典音乐教室的学生,也这样被分配到了三个教室参加考试。
实验结果发现:在安静教室里学习并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最差。这个实验说明:在有音乐的背景下学习,比在安静的条件下,更有效果。各位家长,你被震惊了吗?
根据科学的分析来看,可能是因为音乐把其它的噪音屏蔽了,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了,或者是音乐的背景让记忆产生了联想,增加了回忆时的信息量,让我们更容易想起来。
总结一下:你需要对孩子的学习习惯重新纠正,学习时,适当的轻音乐对学习会更好,让学生在模仿考试时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孩子在考试时发挥的更好。
2 多个学习场景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习效果你可能会说:怎么可能?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事的。
心理学家找来一组学生,让他们背诵单词,背诵分两次进行,中间间隔几个小时。其中一半的学生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另一半人,两次背诵分别在不同的场所。
结果发现:之前在同一场所背诵的小组,平均能记起40个单词中的16个。在两个不同场所背诵的学生,平均能记起24个。实验证明:环境背景的变换大大提高了记忆力。
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因为在不同场所背诵单词时,使每个单词的信息量加入更多的内容,比如房间的光亮度,整洁度,空间位置等,让这个单词有更多机会跟其它信息建立了联系。

因为大脑在提取记忆时,经常需要通过调用熟悉的信息,来回忆起新学的知识。按照这个理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提高记忆效率,就要增加孩子在背诵时接受的信息量。联想记忆也是这个道理,通过把知识重新组织,跟自己非常熟悉的故事或者物品联系,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
3 不要再考前抱佛脚了,化整为零的间隔式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间隔式学习,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分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
这种学习方式,学的东西不会变少,但是记得的时间却能长很多。如果,你对这种学习方法有怀疑,可以做以下实验:
先去准备两份记忆内容,可以是英语单词,也可以是一段歌词或诗词。其中一份,你可以采取今天学10分钟,明天学10分钟,另一份在明天一口气学完。一星期以后,你来检验一下,这两份东西哪一个记住的多。
间隔式学习,理论基础来源于之前我们提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说艾宾浩斯用一生证明了以下内容: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为了让人们有更明确的操作性,美国人对间隔时间的长短进行了实验论证。
其中,一名叫彼得、沃兹尼亚克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积累了非常精确的数据,并把数据设计成了记忆软件,叫作SuperMemo,就是根据一套计算法则,提醒人们学习过的知识,什么时间再来学习效果最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试用。
网上还有其它的记忆软件,也可以试试。(使用机器帮助完成应该由我们人类完成的事,这是一种趋势,不远的未来,人与计算机会结合的更加紧密。)
科学家最终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按比例递减。比如,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一两天之内。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是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4星期。

这就意味着,对学生来说,一两天内或者一星期之内,复习一次功课就足够了。这一点请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复习是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
4 先考试后学习,把学习变成带着问题学;边学习边考试,考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大学毕业以后,还能学习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又看上去那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什么呢?有人会说,这是实践的结果。可是,我想说的是,这是功利化学习的结果。
我们成人都是带着问题学习的,不会写文案,是不是得向高手请教,设计方案不知道从哪下手,是不是得向高手学习,不会组织会务,是不是得向高手请教……
这么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却忘了让孩子用。
假如,我们在学生开学的时候就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如何?估计大部分学生都得考糊”了,但是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美国科学家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参加预考的学生比没有预考的学生平均成绩要好。 也是说,如果我们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可以增加孩子在学习前的考试测验。

同时,为了证明考试对学习的用处,科学家找来3605名学生,这些学生被分成8组,并在后来的几个月的时间,接受了好几次考试。考试的内容每组都一样的。但是考试的时间不同。
结果发现:在学习过后,第一个星期接受1-2次考试的那几个小组,在最终的考试中获得了最好的成绩。
这个实验把在什么时间考试说明白了:学习完新知识,一定要较短的时间内测验。
考试不仅是一种检验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总结:1、学习环境对学习有很大影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更有益的学习环境;
2、变换学习的场景,有利于孩子更好的记忆学习内容;
3、让孩子学会化整为零的间隔式学习法,事半功倍;
4、考试不仅仅是一种检验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从来就不是把孩子甩给老师的事,家长、老师、孩子一体化才是教育。

作者:军号先生,一个毕业于三教九流各种学府的退役军官,自媒体人,一个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的思考者,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思考与成长,请你跟我一起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