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南怀瑾:可叹多少“小天才”被父母埋没了

01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忽略这点会埋没孩子的天赋

中国人有句老话,表示对一个人认识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深刻时,往往说我把他从小看到大的”,这句俗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字面上看也很平淡,却包含相当深的哲理。

大家都该看过《红楼梦》,其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周岁时依照古老传统的风俗举行抓周。在周岁幼儿的面前放置许多东西,如纸、墨、笔、砚、算盘、剪刀、尺、绳墨、印章、布、胭脂、花粉等,看他伸手去抓什么东西,就可以预测这个孩子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据说这种测验还相当灵验。而贾宝玉当时见到面前这许多东西,一伸手就抓起了胭脂花粉,有人在旁边抢了下来,他还是抓胭脂花粉。后来这位公子哥儿果然在胭脂丛中度过他的青春。

这个故事也就是从小看到大”的一种说明。幼儿时期的许多习气就是长大后的生活剪影,这也就是现代人所讲性向”的问题。(《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的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

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地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须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份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我个人的经验,看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几乎都一样,都会犯这个错误,不过外国人好一点,中国现在这一代太过分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一个人生下来这个脾气,我们现在讲这个人的脾气,这个人的个性,他从娘胎出来,由婴儿变成幼童,由童子变成成人变大人,他的脾气个性,天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在教育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性向问题。

孩子有这个天才,有这个个性,他有画画的天才,结果呢,你硬想他学物理,或者学电子、工程,这就要了命,不行的。如果这个孩子生下来有文学的天才,你硬要他学运动,学科学,违反他的性向,他的本身……这个现在教育非常注重这个,所谓性向教育,这完全是准确的。

自己一辈子没有做到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身上。因为自己读书笨,希望儿子读书啊,要读书啊,实际上你都不会读呢,读个屁,就是要严厉的管他读,因为自己做不到,要他来做,下意识的,他不是有意的。自己想发财,做不到,叫孩子赶快啊,拼命发财呀,做不到的。这是性向问题。(《南禅七日》)

02现代人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社会的压力,很少出于自己的兴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两句话我们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点应注意到的,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看法。第二点,研究这两句话,怎样为己,怎样为人。一般说为己就是自私;为人就是为大家,也可强调说是为公。古之学者为己”,古人为自己研究学问。今之学者为人”,现在人为别人研究学问。这个问题就来了,从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说后世的人求学问,好像比古人更好,因为是不为自己而为人家,这是一种观点。

刚好昨天有一位同学,讨论到这个问题。他写一篇博士论文,中间有一段,引用了这两句话,作东西文化的比较,就是持这种观点。

我告诉他,这一观点可以成立,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的确有大部分人还保持了传统的作风。这一传统的作风,类似于现代大学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学教育,所谓注重性向教育”,就是依照个性的趋向,就个人所爱好的,加以培养教育,不必勉强。

一个喜欢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学文学,是做不到的。有许多孩子,自小喜欢玩破表、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责罚他不该破坏东西。在教育家的眼光中,这孩子是有机械的天才,应该在这方面培养他。我们中国人过去读书,老实说不为别人求学问。而现在一般人求学问,的确是为别人求学问。

一个普通现象,大专学生为了社会读书,如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对朋友也无法交代。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社会的压力,不是为自己。目前在大学里,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数还不到三分之一,几乎满堂都是女生。譬如哲学系的课,学生有七八十人,他们真的喜欢哲学吗?天知道!连什么叫哲学都不懂,为什么考到这一系?将来毕业了,出去教书都没人要。社会上听到哲学系,认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经。可是为了什么?凭良心说,只是为了文凭。有的女孩子,学了哲学干什么?当然也可以成哲学家,不过没有家庭的好日子过,既不能作贤妻,又不能为良母,那就惨了。

可是现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当年他在大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气了,就对父母说:你们再这样逼我,我不替你读书了!”

他说那时候心里真觉得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显示荣耀而读的,在自己则并无兴趣,那么今天的人读书,从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学者为人”,为别人读书,至少是为社会读书。社会上需要,自己觉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说是自己对于某一项学问真是有了兴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会中,这种人不太多。

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解释人的心理。人的性质虽有相近之处,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在教育上就看得到,现在大学联招分组的办法,问题实在很大,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每一科系的真正内容,考试之前对自己的性向也不清楚,结果考取被分发之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宜这个科系。这就是糟蹋人才。(《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