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某微博大V发布了一则视频,李玫瑾教授谈什么样的母亲是最聪明的”?这则视频没什么特殊,但是之后两位育儿大咖王人平和尹建莉进行了转发评论,李玫瑾随即又在微博中予以反击。
一位是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育儿专家李玫瑾,一位是常居畅销书榜单之首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她们表达不同观点的时候,最遭殃的应该就是普通的父母们。

都说育儿要有上岗证,为了做个好父母,很多父母订阅微信育儿大号,刷微博育儿大V,听育儿专家讲座、微课,一猛子扎到各种育儿书中去寻求方法。
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却忽然发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专家的观点是相互冲突的,就比如这次事件,一会儿觉得李玫瑾说的有道理,没错,一会儿又觉得尹建莉说的也没毛病,很正确,这时候,你到底该听谁的呢?
01深度思考,做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
最初,刚刚开始做妈妈的时候,我很焦虑,天天刷微博、微信,面对孩子哭了要不要抱,就有两派特别鲜明的观点,以西尔斯为代表的亲密育儿派说哭了就要抱,因为孩子需要安全感;而哭声免疫法却明确表示要进行睡眠训练,不要抱孩子。
当我在询问其他父母做法的时候,两种都有,各自都说自己有道理,那个时候,作为新手妈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叫《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其中介绍了美国医学院对互联网影响人类大脑发育和结构的调查结果。
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大脑中负责深度思考的脑沟变浅了,这意味着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
我终于从深层次明白了,当你在刷手机的时候,看似我们在阅读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在学习,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沉溺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那么你会变得越来越浅薄,因为这样的习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随之改变。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丧失了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如果我们看问题,听建议,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自己越学习,越焦虑。
明白了这一点后,再看见内容相悖的结论时,我不再矛盾了,反而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同时,我开始练习深度思考,我不再被手机绑架,我要做它的主宰者,我会去独立找寻我自己的答案,我更加清晰地知道,所谓的专家都不是绝对的,作为妈妈,我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那个人。
02主题阅读: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
那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深度思考呢?主题阅读,就是我找到的一条根本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到:阅读中最高的境界是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我从2013年,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去阅读,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会找个一个关键词,然后顺藤摸瓜,去查阅这个领域经典的书籍,看书,做笔记,思考。
把书籍和书籍之间打通,当我用这样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时候,我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再面对育儿观念冲突的时候,我不再焦虑,反而会处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主题阅读真正的让我自己受益,于是2016年我创办的果妈阅读也是以主题阅读为核心的妈妈社群,我希望把这样的学习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父母成为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因为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

03思维模式:育儿学习的底层规律
那么,在父母的学习中,我们到底学习的是什么呢?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写到: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
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在我将近四年的讲书生涯中,我遇到了太多父母的求助,我发现,父母在学习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的意义重大。

因为我们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是应试教育为主,知识大多都是被灌输的,我们习惯了一个问题有正确答案,我们习惯了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世界。
当我们育儿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去找寻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这个时候最需要调整的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模式。
作为父母,要站在多元视角上去看问题,从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中跳脱出来。
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位置上,跨越刻板印象的阻碍,去尊重和接纳每个生命的不同,去理解和包容每一个观点,去顺应和发现每个孩子的天性。
如此,我们才能做一个有判断力的父母,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面对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洪流当中,做一个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学会用主题阅读的方式去成长自我,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当下我们最佳的选择。
如此,再面对育儿大咖的理论之争,我们就会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看,而且我们的内心有力量,我们有自己的选择。
我是果妈阅读创始人果妈李璇,喜欢我欢迎点击上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