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是个好动的男孩,爸爸妈妈都觉得他都接近多动了。因为他除了睡觉,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不是爬到衣柜里,就是站在桌子上。妈妈每次带皮皮出去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生恐孩子调皮,从危险的地方摔下来。

一天,皮皮起床后,饭也顾不上吃,就折腾起了沙发垫子。先把沙发垫子像搭积木一样堆高,摞好后,他踩着椅子爬上去,站在高高的沙发垫子堆上跳。跳了几下沙发垫子倒了下来,他再重新摞好。
妈妈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皮皮,太危险了,快下来!”
皮皮正玩得高兴,哪里听得见妈妈的话。
妈妈赶紧上前,把沙发垫子恢复原状。皮皮觉得无趣,不过马上就又找到了新的好玩的。这次他发现的玩具是妈妈刚换上的新窗帘。他开始打开、关上地玩,还跑到窗帘后面去玩躲猫猫。看着他把窗帘拉得皱皱巴巴,妈妈只得无奈地叹气。

每天下午,妈妈都要带皮皮去公园玩。因为他在家实在太闹,与其在家闹,不如去外面闹,毕竟空间还大点儿。刚出楼门,皮皮就看上了路边的马路牙子,非要上去走一走,还不要妈妈扶着。一路提心吊胆,总算到了公园。到了公园,皮皮就直奔假山去了。看着皮皮在假山上的石阶上上蹿下跳”,玩得得意忘形,妈妈赶紧喊:别跳,会摔着的!”
皮皮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上蹿下跳”。不一会儿,就听见他哎哟”一声,一脚没站稳,跌倒了。
听到他的叫声,妈妈跑过去一看,皮皮的膝盖磕破了一块皮,流出了很多血。儿子是个小猴子,大伤小伤不断,所以妈妈随身都带着创可贴,这时正好派上用场。
疼不疼?”
疼!”
叫你别跳,就是不听,现在知道危险了吧?”
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
妈妈叹气,她知道儿子的这句保证不能当真。孩子调皮,自己没少骂他,甚至还打过他,可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真是拿这个孩子没辙了!

面对爱动的孩子,父母即使不停地耳提面命,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下来”,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没有了解孩子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好动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心理需求才是重点。只有弄清孩子好动的心理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好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点: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取悦心理
补偿心理
探索心理
精力过剩
孩子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所以孩子热衷于摸这摸那,热衷于打开和关闭,热衷于爬高上低,热衷于跑跑跳跳。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动作感触我们大人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尤其是见到新的东西,到了陌生的环境,在生疏感过去之后,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这个物品或者环境了。而这些探索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就是好动。

每个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好动,就是想用这种行为取悦父母,得到父母的赞赏。尤其是在孩子这样做曾得到过父母的赞赏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就会更多。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刚刚学会的一个本领,本能地表示欣赏,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自己爬到椅子上,家长看到后会感慨孩子长大了”。家长的本意不是赞赏孩子的行为,只是对孩子行为的惊讶,但在孩子看来就成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赞赏。进而这种行为就变得更多了。尤其一些孩子还会在人多的时候,有客人来的时候,故意将自己的淘气本领展示出来,客人的惊呼或者出于礼貌的赞扬,孩子都认为是一种正面的肯定。
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可是父母多工作忙,很少与孩子独处。所以,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做鬼脸,唱歌。而当这些行为得不到关注与赞赏时,孩子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比如,吵闹、扔东西、跳来跳去等。

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表现看上去调皮,实际上是他在努力掌握空间智能,这对他孩子将来掌握空间概念、识别几何图形非常有帮助。
现在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活动机会少,活动量小。但孩子精力旺盛,正是需要跑跑跳跳的年纪,如果不能充分地运动或玩乐,就无法消耗过剩的精力。不得已,孩子就会自己在家里寻找可以运动的机会,比如像皮皮一样,跳沙发垫子。
孩子的精力得不到宣泄,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更影响孩子的心理,会让孩子感到无聊、焦躁,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每天保证孩子在室外空地中痛快淋漓地玩至少一个小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孩子不仅睡得香,而且孩子情绪亦能平静下来。

一些孩子一天到晚跑跳个不停,不是撞翻了椅子,就是碰坏了茶几。从外面玩耍回来,总要挂点儿小伤,不是摔了膝盖,就是胳膊肘擦破了皮。你要问他怎么受伤的,他定然回答不出来,而且他也根本不把这点儿小伤当回事,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千万不要因为心疼他而阻止他的好动,更不能冲他生气发火。因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孩子爱跑爱跳有利于成长。要知道,弹跳运动有健身健脑的作用,因为弹跳过程能产生振动,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相结合,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可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孩子思维更为敏捷。

对于好动型宝宝,家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给孩子运动的自由如果你家中有爱动的孩子,那么,就让他按照自己高兴的方式去蹦去跳吧!如果孩子喜欢在桌上拍来打去,高兴得手舞足蹈,也由着他玩吧!孩子捏香蕉、拍桌子,正是手部运动机能成长的敏感期的表现。即使不在这个时期,顺应孩子的天性,亦是最明智的做法。
在孩子玩闹的时候,父母最好陪在身边,并告诉孩子一些注意事宜,保证孩子的安全。
2.固定活动的时间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好动的孩子,那么,你每天最好要抽时间陪孩子多运动。比如,每天晚饭后,去公园玩一个小时。这样就能顺应孩子喜欢运动的天性。同时,孩子的充分运动能消耗过剩的精力,让他安安静静地睡一个好觉。
3.进行必要的约束顺应孩子好动天性的同时,父母也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特别是3岁以上的孩子,比如,要和孩子约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在电影院看电影、到商场购物、在教室学习、在家写作业时,一定要集中精力,保持安静,不能乱说乱动、大声喧哗。否则,就会影响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