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小儿推拿较成人推拿发展晚,到了明代才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经历代医家总结,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经穴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穴位多是孔穴点状,而小儿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面状。这也就决定了,小儿推拿有其特定的穴位和操作手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 开天门

用两手拇指指面自眉心起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至前发际。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 推坎宫

用两手拇指自眉头由内向外分推至眉尾的手法称为推坎宫,也称为分头阴阳。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 推、揉天柱骨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为推天柱骨。
功效: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揉动,称为揉天柱骨。
4 捏脊

用捏法由腰骶部自下而上捏提脊柱表面及脊柱两侧肌肉,捏3次提1次,即捏三提一。
功效:调理阴阳,平和脏腑,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5 补/清脾经

(1)补脾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拇指末节螺纹面,或使小儿屈曲拇指,施术者沿拇指外侧面自指尖直推至指根。功效: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2)清脾经
小儿掌心朝上,将其拇指伸直,从指根直推至指尖。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6 补/清肝经

(1)补肝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食指末节指面,或自食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注:肝经不宜用补法,如果肝虚必补时应当用补法后加用清法。

(2)清肝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食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平肝泻火,熄风止惊,解郁除烦。
7 补/清心经

(1)补心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中指末节指面,或自中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注:本穴位不宜用补法,唯恐扰动心火。

(2)清心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中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清热退心火,安神。
8 补/清肺经

(1)补肺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无名指(四指)末节指面,或自无名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功效:补益肺气。

(2)清肺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无名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9 补/清肾经

(1)补肾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小指末节指面,或自小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功效:滋补肾阳,温肾健脑,温补下元。

(2)清肾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小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清热利尿。
10 补/清胃经

(1)补胃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拇指第一指节指面,或拇指横纹直推至指根。功效:健脾养胃,帮助运化。

(2)清胃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拇指第一指节指面,自指根直推至指横纹。
功效:清热化湿,和胃降逆,除烦止渴。
11 补/清大肠经

(1)补大肠经
小儿掌心向上,沿食指外侧,自指尖直推向虎口。
功效: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2)清大肠经
小儿掌心向上,沿食指外侧,自虎口直推向指尖。
功效:清利肠腑,清除湿热,消导积滞。
12 补/清小肠经

(1)补小肠经
小儿掌心向上,沿小指内侧,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功效:温补下焦。

(2)清小肠经
小儿掌心向上,沿小指内侧,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功效:清利下焦湿热,泌别清浊。
13 运内/外劳宫

(1)运内劳宫
用拇指指面自内劳宫向其周围推运。功效:清心、肾二经虚热。

(2)运外劳宫
用拇指指面自外劳宫向其周围推运。功效: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亦能发汗解表。
14 运内八卦


操作者面对小儿,以一手握持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并用拇指按压小儿中指指根下方(即内八卦之离卦),另一手拇指指腹以小儿手掌的小鱼际为起点,顺时针弧形推运内八卦,称为顺运内八卦。若逆时针弧形推运内八卦,则称为逆运内八卦。功效:顺运内八卦可以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内八卦可以降气平喘。
15 运外八卦

操作者一手握持小儿腕关节,使其掌背朝上,以拇指顺时针推运外八卦。
功效: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16 清天河水


小儿掌心朝上,操作者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部中央直推至肘窝中央。功效: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17 推三关

用一手握持住小儿的手,使小儿掌心向上,并固定住腕关节,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面自小儿腕部沿手臂桡侧(手臂外侧,与大拇指同侧)直推至肘部。
功效:温阳散寒,行气补气,发汗解表。
18 退六腑

用一手握持住小儿的手,使小儿掌心向上,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面自小儿肘部沿手臂尺侧(手臂内侧,与小手指同侧)直推至腕部。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19 打马过天河

用一手握持小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露出小儿手臂,另一手食、中二指指面蘸凉水,自小儿前臂的腕部中央轻轻弹打至肘窝中央,边弹打边吹气。
功效:清热通络,行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