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一个儿子,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好一个女儿,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合格家庭。"---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没有标准答案,归根结底说,让家长省心的孩算是教育成功,不让家长省心的孩就是天下第一悲哀。
回头看来,生儿生女根本没那么要紧,事实上,教会孩子做人比学历、工作更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周日,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是农村老家隔壁老王的儿子,25岁,大学毕业,目的是进城来找一份工作。因为是街坊关系,拿他当自家人,就让他住到了家里。
小王早出晚归很辛苦,面试了不少公司却没被一家录用。我的母亲用心良苦,每晚都要特意搭配几个菜,执意等他回来一起吃,说孩子大老远过来,人生地不熟的,别让家里大人担心。在家百般好,出门一日难。这个道理我懂。可每次一家人都要等他过饭点很长时间他才回来。
第四天晚上,一家人等到九点钟,小伙子总算回来了,说看电影去了。一家人瞠目结舌,悲催无限,心里暗暗埋怨他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回来说一声。老太太有点生气,没吃饭就回屋了。当时,我很心疼老娘。
老婆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他又不是咱家儿子,你咋说,这种事点破就伤感情,小孩不高兴,家长知道了也不乐意,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忍一忍吧,等他走了就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事成了一个梗,总也过不去。小伙子走后,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憋不住的说:"自打他来,我就没见他起床叠过被子,吃没吃相,坐没坐相,老王家还拿他当个宝贝。"话语间表现出很失望,觉得一切行为表现跟年龄、学历严重不符,所有的埋怨如倾盆大雨、鹅毛大雪般全部指向了他的父母---隔壁老王两口子。
横陈当今社会,身边圈子内这种自以为是又飘飘然的"巨婴孩"实在不少。作为一个成年人,免费吃住在别人家里,即使没有被要求,做人的基本规矩和自律还是要有的。即使家长没有教,自己也理应懂得这个道理。没有时间观念,不守时是对有恩与他的人最大的蔑视和无礼。
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很对。

图片来自网络
独生孩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无可厚非,盼着自家孩子有学历,有出息,成龙成风,光宗耀祖是家长们最朴素的愿望。有些生男孩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觉得自己能生个儿子就是为丈夫全家拿了头奖,宠爱溺爱溢出满满,对孩子照顾可谓是五脏六腑,五体投地,五颜六色,无微不至,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瘦一点挫折。觉得孩子长高个、相貌好、身材棒都是值得炫耀的资本。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这样的家长都是不合格的,他们用心培养着"巨婴孩",却一叶障目,志得意满。
"巨婴孩" 在溺爱或温室长大,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索取多,感恩少,"少爷"毛病一大堆,在外人看来,无知无德都是家教欠缺的的表现。自然不会当面说破。
为什么别人行自己不行?为什么父母从来没教过?面对成人职场和社会公共环境,恋爱失意、交际不顺,入职挫败等等问题都会让"巨婴孩"因找不到自信而苦恼。不满情绪会歇斯底里的爆发,无节制,无底线,做事往往不计后果。最后的爆发一定会指向自己的父母。一切严重后果都会由家长来买单。家长可能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精心培养的儿子会对自己恩将仇报。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实话,二胎政策放开后,我也曾经纠结过一阵子,为了女儿有个伴,大会小会开过无数次,柳下君实在舍不得让老婆受二茬苦,遭二遍罪。最终决定把生育机会让给那些勇敢者。

图片来自网络
上周回老家,嗨!碰巧看到了一个勇敢者---比自己小两岁的隔壁老王正抱着六个月的幼子出来遛弯,时不时发出度日如年的感叹。
我忍住窃喜,安慰他说:度日如年就是天天像过年,幸福生活好好呦!老王苦乐参半,说:这种解读也算靠谱,说得过去。小家伙着实招人喜欢,笑的有内涵。我开心的逗他玩,说:儿子,祝你高考顺利!老王马上悲催着说:大哥呀,这话说的早点吧,还有十八年呢。到那时我都快七十了。

图片来自网络
想起24年前,女儿出生时,剖腹产手术让我提心吊胆。生儿好,还是生女好的想法,顿时灰飞烟灭。我只顾暗自祈祷:只要母子平安,无论男女,是个健康的宝宝就吉星高照了。

图片来自网络
家有省心女胜过巨婴儿。如今女儿已研究生毕业,步入职场,开始领薪,工作生活比较舒心。看看当下老王,尤为知足,更加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鲁莽下种的英明。
隔壁老王一直觉得自家儿子才是高富帅,如果再有一个女儿就称心如意了,决心做个勇敢者。不成想,千呼万唤始出来,中了大奖,二胎又是一个儿子。

图片来自网络
想想,自己脚心都冒汗了,真为老王捏把汗。
老婆说,你没儿子,就不要替人家老王担忧,将来说不定是个省长市长啥的。
仔细想想,老婆的话很有道理,存在即合理,一切很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