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家孩子被欺负了,对方父母却认为只是闹着玩,怎确定是被霸凌?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关注

#女孩眼内被塞纸片#让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引起关注。孩子只是开玩笑、恶作剧还是已做出霸凌?《爱的生存游戏》一书作者罗怡君从校园内几个常见情境,提供爸妈可以教给孩子的几个应对策略,因为,想要中止霸凌,响应方式”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一个孩子欺负了另一个孩子,父母却认为只是闹着玩,孩子沒有惡意,该怎么确定已经构成霸凌?想确认事件是否已构成霸凌”,并非依赖当事人的感觉”或主观”判断,若事件符合本文中提到的其中一、两项指标,那么就应当朝霸凌事件方向处理。

我家孩子被欺负了,对方父母却认为只是闹着玩,怎确定是被霸凌?

摄影|曾千倚

作者简介│罗怡君

亲职沟通作家、讲师

外向妈妈罗怡君观察自己的内向小孩,发现外在环境带给孩子改变”的种种压力。在亲子天下杂志专栏,从89期开始,罗怡君将请教各领域的内向大人”,如何适应社会同时保有自己特质。著有《爱,我的内向小孩》、并与单信瑜合著《爱的生存游戏:引导孩子做对选择、远离危险的安全课》。

近年来霸凌”现象愈来愈受到关注,孩子们也从各种管道知道这个名词”,然而学习到这个名词并不意味着充分了解霸凌本质,反而容易成为轻易标签孩子、定义冲突事件的另一种有色眼光。

当孩子从校园里回来沉默不语、嚷着不想去上学,或者透露学校里发生不愉快的冲突,这时父母心中难免一阵翻腾,想追问清楚更多细节,孩子却支支吾吾或者干脆继续沉默。

回想电视新闻报导的校园事件,难道被霸凌不敢开口吗?该跟老师联络一下吗?又该怎么开口才说得清楚呢?

在河合隼雄所著《孩子与恶》一书中,特别将霸凌”独立出来讨论,他认为:

孩子有关『恶的体验』学习严重不足,无法从其他手足或同侪间了解该有的限度,大人监视的目光须臾不离,很多孩子被当成所谓的好孩子来养育,被迁入固定的规格里。面对内心不断涌出的力量无法分辨,便失去分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种事,停不下来。”

这些恶”在团体生活里的展现,很可能就是开玩笑、恶作剧、口舌之争、吵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冲突。

这些恶”当然有可能演变成霸凌事件,但在尚未演变成霸凌的过程里,正是孩子需要大人协助之处。

若我们只想一味消除”霸凌而畏惧任何冲突,那么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与这世界拿捏距离的机会,最终导致霸凌地下化,或是转型为各类的隐性霸凌。

构成霸凌的指标

想确认事件是否已构成霸凌”,并非依赖当事人的感觉”或主观”判断,若事件符合以下其中一、两项指标,那么就应当朝霸凌事件方向处理:

权力是否平衡?观察重点在于两方是否为势均力敌的态势,也就是说双方能随时调换角色、你来我往,即使有一方吵输或打输,若权力没有相差太多,那么就不是霸凌。

是否蓄意伤害?不论是精神上或肉体上,一方受到伤害时另一方会觉得快乐。

有进一步的威胁?双方都知道有可能再度重复发生。

恐怖气氛?若重复行为不断发生且没被遏止,就会在受害者心中产生恐惧与压力,并可能因此受到威胁和控制。

以下是校园内几个常见情境,若孩子回家和我倾诉类似遭遇,我会暂时控制自己担忧着急的心,试着从对话里收集更多信息,此外,在照顾自己孩子情绪的同时,我也好奇对方”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其中是否有个性差异、沟通不成熟所造成的误会?

冲突状况1

其他孩子怎么想?

我又不知道那是他的东西,他都乱放啊又没贴名字。

他就是很胆小,东西不见就很急想哭,我们看到他那样子很好笑。

他在旁边一直盯着我们看很讨厌,我们就拿球丢他叫他走开。

欺负他很好玩啊,反正他又不会怎样,之后再跟他说对不起就好啦。

开玩笑嘛,碰一下也不行喔,我们男生常常这样推来推去的,他也没说不可以啊。

爸妈可以怎么做?

这些描述经常是师长询问时的答案,听起来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往往让人更加气恼却又不知从何处理。

到底开玩笑”或恶作剧”是否为霸凌,必须观察发生的频率次数,若只是偶尔发生,不必反应过度,隔两天孩子又和好如初。但若三天两头频繁发生,加上角色无法对调,或是一方喊停却置之不理,那么就构成霸凌的条件。

想要中止霸凌,响应方式”是重要的策略之一,家长可以协助孩子:

1 找出孩子能做哪些事面对霸凌情境,例如可以在家里进行角色扮演,演练各种情境与应对,培养自信的语言还击”。

2 和老师或学校反映霸凌情境,提供事实并确认处理态度。

3 运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和赞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并打入其他团体。

自信的语言还击”与攻击式的反击”大不相同,前者不诉诸以暴制暴”,而是用表情语气传达坚强的心理准备,后者则是直接打回去”。

有些家长过去曾有类似经验,可能建议孩子锻炼体能、直接肢体反击,但反击未必是每个孩子都能做、想做的方式,有时不当的现场反击反而招致更大的危险与后果。

特别是个性原本较为谨慎、害怕冲突的孩子,若一直要求孩子反击而没有其他方式表达支持,那么很容易形成另一种必须要这样”的压力,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因为做不到)的负面循环,而选择独自承受不愿再透露任何细节。

冲突状况2

河合隼雄

其他孩子怎么想?

她每次玩输就会生气,有时候还会哭,很烦耶,不想跟她玩。

我不想跟她一组啦,因为她动作慢又说不清楚她要干么,这样我们这组会输啦。

我不是故意要排挤她啊,只是每次分组的时候,都会想跟自己的好朋友一组啊,为什么一定要找她啊?

大家都不喜欢她啊,跟她在一起就不会有别的朋友啊,这样我觉得有点无聊也很丢脸,好像我跟她一样。

爸妈可以怎么做?

分组是各自自由选择的结果,除非有同学刻意煽动、试图控制其他人做出选择,否则尚未达到真正的人际关系霸凌”。

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团体组成分子不同,或不同年龄层心理的变化,或多或少面临类似情境。

父母若不要反应过度、耐心陪伴引导,这样的过程也能让孩子学习更多团体的社交技巧。

1 请先当个耐心的倾听者:不急着反应或给建议,让孩子愿意将父母视为倾诉对象,减少每天的负面情绪。

2 引导孩子藉由观察检视现况:与孩子讨论几个项目,请孩子在校时观察其他人的互动方式和自己有何不同?他最想交朋友的是哪几位?他们通常跟谁在一起玩?为什么?

3 训练孩子解读非语言的讯息”:当同学透过表情、沉默或眼神表达讨厌或为难,孩子是否有能力接收到这样的暗示?当他说话时,能不能意识到他人的感受?

4 协助孩子建立学校之外的人际关系:从邻居、亲戚、才艺班等开始练习交朋友”,藉此确认孩子的社交技巧,也避免交友重心过度放在学校而缺乏自信,不利于学校人际关系的改善。

这些方法都需要时间”发酵,若父母强求老师安排或出手代替孩子交友,只会看见表象问题消失,并让孩子一味追求同侪认同,日后可能容易遇上如果你不这样,我们就不喜欢你”的矛盾情境。

唯有透过这些方法,逐渐建立孩子坚强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真实人生并有能力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冲突状况3

天下杂志

其他孩子怎么想?

我知道那样会让她不舒服,可是我那时候就很想故意这样做,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其实对她没什么特别感觉,只是大家都一起这样做,我以为只是开个玩笑应该还好。

谁叫她昨天跟我讨厌的人说话,我就是想故意气她。

爸妈可以怎么做?

比起以上两种有明显后果”的情境,女孩们之间的小圈圈文化可说是最难拿捏处理的问题。

小团体原本就自然存在,别人也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然而一旦事情转变为藉由团体友谊想控制孩子行为、刻意散布不实谣言、或是制造威胁气氛时,这就构成隐性霸凌的要件。

即便确认是隐性霸凌,我们仍很难想象一个大人指控另一个孩子充满心机、善于操控别人,这容易让人听起来小题大作、跟孩子一般见识,想要双方对质也缺少证据必遭否认,反而可能愈弄愈糟,因此多数父母显得更加无助,只能回头要自己孩子想开点”。

要孩子想开点”,是不是你做了什么?才会发生这种事?”这正是最容易犯的错误!

我们绝对不能向孩子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才会发生这种事?”或是任何合理化的忽视:想开一点、交别的朋友就好了。

这类说法会让孩子开始责怪自己、认为一定是自己有问题,也会加深人际关系霸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首要之务仍是同理的倾听,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不多做评断,接下来我们可以:

1 协助孩子加入适当的新活动,建立自信与新生活圈。

2 协助孩子拟定日常策略:如:下课没有人理可以怎么办?也许可以到图书馆打发时间,说不定可以结交新朋友。听到自己坏话时该如何应对?和孩子在家练习一、两句台词”现场响应,不再因保持沉默让对方得寸进尺。

3 观察孩子情绪反应,必要时转移学习团体。

未成年前,孩子原本就重视同侪,并开始学会解读同侪暗示而表现适当行为;过去类似现象也存在,只是我们可能用的是排挤、孤立等字眼,我们并不鼓励直接告知孩子被霸凌”,避免孩子自我标签难以建立自信,未来就可能从被霸凌者”转变为报复性的霸凌者”。

面对霸凌的积极方法,绝对不是调查找犯人、替谁定罪,而是让每个孩子心里能够有所寄托、个性能发挥发展,霸凌现象才能真正消失。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