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对于孩子的吃饭睡觉玩耍都非常上心,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
但是有一部分家长绝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的内心情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与孩子合理地沟通。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转化每时每刻都在受外界的影响,且对于情绪的分解相比大人会更不成熟。
因此,孩子在成长发育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封闭的问题,不愿意与人说话,甚至会导致孩子自闭,这种现象就需要家长提前预防合理地沟通疏解,帮助孩子走出语言封闭。
01
导致孩子语言封闭的诱因
其一、家长的严厉苛责教育方法
在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中,有很多部分家长是倾向于严厉式教学,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都会制定固定的规划,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会严厉地苛责。
甚至不去询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做,或者情绪的缘由,导致孩子逐渐减少了诉说倾诉的欲望,变得不愿与人说话,这一教育方式是存在错误的,严厉的教育也需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关怀。
其二、孩子的性格因素影响
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有些孩子生来性格就腼腆内向,对于外界事物的影响反应与表达的能力就相对活泼好动的孩子偏低一些,或是表现在这些孩子学习说话会比较晚,与人交流会有较多问题。
因此,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上会偏向走内心一些,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可以合理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打开话匣子。
其三、没有平等舒适的交流体验
很多家庭中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倾向于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上去指使孩子的行为思想,这种交流就是说话者双方不在平等的层面上。
因此造成了孩子在语言交流上的压迫感,让他们不敢去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渐渐地习惯于把想法藏在心里,这需要家长摆正沟通方式,平等和谐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敢于表达。
其四、家长与孩子沟通时的情绪状态
小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多,且他们的思维模式与大人不同,会更幼稚一些,因此很多沟通会不畅通,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聊着聊着就动了怒气。
从平和地沟通变成了对孩子的批评责备,因此,在情绪状态不正确的状态之下沟通的效果也不同,家长的情绪态度在沟通中很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解开内心封闭,大胆表达想法。
其五、孩子对自己的不自信
小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初级阶段,表达能力都是需要慢慢锻炼与积累的。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会出现词不达意的语言表达现象,因此逐渐地不敢去表达自己,害怕说错话或是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渐渐沉默,这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
02
针对孩子语言交流的解决方法
第一、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状态
席勒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孩子对于语言表达的问题是受外界交流者的影响的,很多孩子对于语言表达是不擅长的。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带有情绪地跟孩子说教,孩子就会感到压力而害怕表达,这样很多到嘴边的话就又被吞回肚子里了。
因此对于家长们沟通的情绪状态一定要放平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帮孩子放下戒备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在一个正常的沟通交流中,沟通的双方一定是你来我往的,因此沟通双方都是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进行交流。
所以家长一定要放正自己沟通的方式,不用给孩子造成交流感受上的压迫感,家长的情绪态度在沟通中也很重要,让孩子轻轻松松地沟通表达。
第三、家长合理地引导教育
小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大脑思维构思也较缓慢,因此,在孩子想要表达想法的时候可以会害怕自己表达能力有限不能正确传达信息。
担心说错话等等,这种现象就想要家长多进行鼓励式教育,让孩子鼓起勇气去表达去主动沟通。
第四、给孩子创造空间
对于不善言辞或是胆小怕生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会相对比较胆怯,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空间。
例如让孩子去传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或者多给孩子一些社交类的事情做,让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口才。
爱默生说过: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不仅要对孩子身心成长关怀还要重视孩子的思想情绪状态问题。
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形象,还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合理地批评教育或是鼓励孩子,都会利于孩子的成长,切莫走极端教育。
知识会教育寄语:
家庭的相处交流中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参与感,也让孩子有锻炼自己自主能力的机会,更利于孩子的独立性。
合理的交流氛围可以让孩子拥有更愉快的沟通体验,帮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建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