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对待妈妈的态度不同,正是因为,妈妈在TA的心中意义非凡。
为什么妈妈一出现,乖宝宝马上开始各种作各种闹?
相信妈妈们都能看出来:这熊孩子一定是故意的!
故意的!故意的!故意的!一定是猴子派来折磨他老娘的!
小宝宝你怎么就这么不省心呢?

过年回家,见到邻居张姐。
私下聊天时,她说: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我下班回家,他都乐得不行,一直黏着我。”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老母亲肯定又要开始炫耀亲密母子情了。
没想到,接下来她的话,听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黏人没问题,可都五岁了,还总闹着让我抱。
有时下班回来太累,奶奶说给他洗澡,结果拖都拖不过去,还拿玩具往奶奶身上扔。
气得婆婆冲我发火,说都是我惯的,我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乖得像个小大人一样,一点儿也不闹,还说我不如等孩子睡着了再回来,就没这么多事了。
话没说完,张姐的眼眶都红了。
我的孩子,我的家,难道我回去还有错了?难道以后都不能让孩子看到妈妈了?”
妈妈不在,孩子就是乖宝宝;妈妈在,孩子就变成淘气包。
同一个孩子,如此判若两人的表现,究竟还是天性使然?还是教育方式出了Bug?

回头想想孩子平时在家的淘气表现,我也释然了。
孩子在谁的面前最放松,恰恰是与这个人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缘故。
在心理学中,安全型依恋是最理想的依恋类型。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中都将有更好的表现。
而在我们家,最让孩子感到安全的那个人就是我。这样一想,感觉自己被娃用行动褒奖了。

孩子并不是无知、只是依恋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
这个杯子,需要无数次的被蓄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
仔细想想孩子的闹腾,其实背后隐藏着的是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
故意闹腾求关注:不久前,身边一位宝妈朋友说,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外婆帮忙带孩子。
她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天她快迟到了,孩子还在闹着不肯穿衣服,说这不好看,那不舒服。
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就哼哼唧唧,用哭腔缠着她,非让她一口一口地喂,怎么哄都没有用。

后来看见外婆从厨房过来了,女儿一下子就不闹了,要多乖有多乖,在餐桌上端坐着。
看到孩子的突变,她说,自己一出门就忍不住流泪了。
因为外婆比较严厉,孩子不乖就喜欢大声斥责,没想到,女儿那么小竟也懂得看脸色。
难怪之前出差时,女儿半夜就醒了,还不停地哭闹着,不让她离开。其实孩子并不是无知,只是依恋妈妈。
在妈妈面前,孩子感受到理解、保护和爱,就会做最真实的自己。
他知道,无论怎么闹,妈妈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变。如果遇到麻烦,妈妈会帮忙解决,如果哭得凄惨,妈妈也会疼惜。
可面对其他人,与其说孩子乖巧,不如说他是谨慎和无奈。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像妈妈那样,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4到5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在这段期间,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脆弱”,喜欢往父母怀里钻,亲吻父母,黏着父母……这不仅是在索取爱,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离他很远,不再爱他,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小时候,奶奶曾经带他回老家半个月。
回来时,孩子一见我就把头扭到了一边,我怎么叫他都不肯理我。
过了一会,我给孩子剥了个桔子,孩子立马开始发脾气:这个桔子不好,这个桔子不好。”嚷嚷着就开始大哭起来,大家怎么也哄不好。
小孩子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的压力,来自于不被理解或不被允许。
当到了妈妈面前,他们就不必那么坚强和隐忍,可以肆意地把委屈发泄出来。

用刺激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
爱默生说,被了解是件奢侈的事。”
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被父母了解,亲子关系才能健全,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加顺畅。
曾经带过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轩轩,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孩子平日里还好,只是每次父母回来,他就特别不老实。
以至于奶奶总是抱怨:看到了吧,每次你们在,孩子就不好好吃饭,作息也打乱了,等你们走了,我们又得适应几天。”
面对这种情况,轩轩父母也很头疼,说也说了,骂也骂了,到后来次数多了,就变得恨铁不成钢,孩子也越发叛逆。
后来,轩轩的成绩一落千丈,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不管我成绩多差,爸妈都不会在意了吧?”
那时我才知道,轩轩之前的不乖,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可父母却以为孩子就是任性、胡闹、不可救药。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大人怎么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而我们也懒得给他们解释。”
对此大人却觉得,孩子不解释,我们怎么明白呢?”
其实,对于表达能力还不够好的孩子来说,那些不乖的、或者是反常的表现,就是他们在说,我需要你的关注啊。”
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对他们来说,最爱的人就是父母。

孩子对待妈妈态度的不同,正是因为,妈妈在他的心中意义非凡。
妈妈全然的接纳、稳定的情绪和爱,是孩子行走世界时可以停下来汲取能量,然后再出发的安全岛。
孩子面对妈妈的每一次闹腾”,都是我们加固亲子联结”的一个机会。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跨过眼前问题,直接解决心理需求:当我们理解了孩子闹腾”背后的真实需求,就可以跨过眼前问题,直接满足孩子求关注的需求。
对于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亲亲他,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你,妈妈现在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下,妈妈看着你玩好吗?”
如果孩子还想腻一会,就抱着他待一会,之后孩子大多就可以自己去玩了。
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我们可以教导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习惯于以淘气的方式来求关注。
同时,不回避对孩子表达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当孩子把妈妈当成情绪的发泄口时,我们要能够接住孩子的情绪。
给他一个暖暖的怀抱,允许他释放自己的情绪。当负面情绪被表达发泄出来,就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我们只需要抱着他,甚至不需要劝慰他,可以告诉他:妈妈和你在一起,妈妈很爱你。”然后,一直等着孩子自己平静下来。
永远不要以爱为要挟,让孩子妥协: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只需要一瞬间,但要补足这一份创伤却需要很久的时间和很大的心力。
让孩子明白,无论他行为如何,妈妈的爱永远都在,孩子便不会故意逆反,来试探妈妈的爱。
曾经有一次,我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淘气也爱你,捣蛋也爱你。”
宝宝的表情明显的震惊了一下,然后认真地问我:为什么?”我答:因为你是我的宝贝啊。”
小家伙明显非常高兴,亲了我一下,就跑开了。

专属妈妈的闹腾”,也是健康的亲子关系的象征,是孩子内心深处对妈妈的依赖和肯定。
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细算下来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年。
在这段稍纵即逝的亲密与美好时光里,愿我们像孩子爱我们一样的去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