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朋友刚上幼儿园的儿子还是不想去幼儿园,她苦恼地说:上学综合症刚刚好转,假期综合症又来了,每天送孩子上学都要上演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戏。”
一开始朋友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被人欺负不敢说,被吓到所以不敢去幼儿园。向老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想跟同班的一位小女孩玩,可是对方对他不理不睬,玩游戏的时候老师安排两个孩子一组,但是女孩就是不喜欢和朋友儿子玩。
经常看到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朋友有了友谊后,出现这样喜喜悲悲的复杂情感。尤其是被拒绝或者无视之后,伤心和失落的情绪常常令父母无法理解。

孩子从小就会开始自然地认知三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 系领域;一个是自己与物质的关系领域;一个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领域。
一般孩子到了 2~3 岁这个时期,除了探索自己与物质的关系外,逐渐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开始注意建立友情这件事。
注意某一个人跟自己关系很好,注意人和人之间有一种感情在联结,这种感觉让孩子非常着迷,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谁跟自己玩谁不跟自己玩,谁是自己的朋友谁不是自己的朋友,并为此产生很多的快乐和烦恼。
这时候的快乐和烦恼会为孩子带来对于友谊的热爱和追求,为日后练习进入群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友谊的追求,使孩子开始经营友谊的练习,这对于人类这种为他人提供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内容。

著名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在《关键期 关键帮助》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自然要造就儿童在童年的时候跟他的伙伴在一起玩,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基础要在这一段时间成长起来?
这是因为童年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他们不会因为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对待他们的方式不令他们满意而自暴自弃,或者伤心绝望,并由此受到深深的心理伤害,不愿意再与人来往;也不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冲突而造成人格发展的缺失和心理伤害。
因为没有受到伤害,所以他们会继续努力,继续去亲近人群。等他们懂得伤害的时候,他们的社会性能力已经成长起来,这使他们不会再受到伤害。

孩子到3岁就开始不断地探索友谊,这个阶段是孩子的友谊唤醒期。 只有经历过得到友谊又失去友谊的过程,孩子才会体验到友谊带给他的感受,也会产生需要友谊的情绪,这种需要会产生追求。
追求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会性能力,这种能力在建构初期,也是孩子情感最丰富的时期,同时也是产生痛苦和失望最多的时期。
当孩子追求到朋友之后,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友谊,他们会很自然的珍惜和经营。也有可能他好不容易追来的好朋友被别人抢走了,这时孩子就非常痛苦,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等于眼前一片迷茫。
在成人看来,小如芝麻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会像天那么大,孩子会觉得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困难根本无法穿越。
发展中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但作为帮助孩子的成人却要明白这里出现的教育课题。当孩子到了社会性能力发展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机会能使孩子发展哪些能力,哪些机会能利用来帮助孩子发展起哪些能力。

1. 用心倾听
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哭哭啼啼,抱怨谁谁不理他,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苦恼,并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遇到同类事情时的感受以及解决办法,给孩子一个榜样和信心的支持。
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故事不要直接说出来,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编出来一个故事,但是对孩子一定要有指导意义。剩下的事情就是耐心等待孩子渡过这个困难时期,重新交到新朋友。
如果孩子出现退化现象,比如尿床,咬手指等,父母千万不要着急,也不必给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尿床,但过一段时就不尿了。
千万不要为了鼓励孩子而说尿床是对的。如果孩子做噩梦,只要孩子不醒来,就不必打扰他,只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将噩梦赶走就可以了。

2. 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
如果在孩子的群体中,有一个孩子没有进入群体,但他有一个朋友,那么他也会成长起社会性能力。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群体之外一个朋友都没有,成了被群体忽视的人,他将来一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和社会性能力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生存困难。
这时家长需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可以先请性格跟孩子相似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后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
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是因为孩子在自己的家里,会感觉到气势壮一点,容易主动接纳别人。等到孩子习惯了与人交往后,再带他到小朋友家去串门。而且这件事情一旦开始,就要持续下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等孩子跟做客的一个小朋友成为好朋友之后,可以再请第三个小朋友加入,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

3. 理解孩子的行为
大多数孩子由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耳鬓厮磨,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大很多岁的成人,即便是家里很注意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也不能天天月月生活在一起,所以在与同龄孩子相处的情感经验上孩子获得很少。
由于孩子们从小到大很少有一直发生冲突和打架闹矛盾的机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会被拉回各自的家里,绝对没有打完架后还必须在同一张桌吃饭,在同张床睡觉的机会,所以孩子在刚进入群体的时候一般都无法处理这样的复杂情感。
因此,父母要理解孩子友谊建构时期的一些行为,不用过多介入,随着孩子多次丢失友情和获得友情,他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以后就不会再为丟失友情感到那么痛苦了,而且再一次丢失友情造成痛苦时,孩子也会自己很快地扭转。
研究发现,在孩子有意识地追求友情的早期,一般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在这一段时间内,孩子可能会千方百计在家里寻找他所要追求的那个孩子喜欢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去送给那个孩子,而且几乎每天都这样。
有的父母为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而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巴结别人,其实这种巴结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利,这是孩子发现物质可以交换来友谊,并且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开始,是一件好事。慢慢地,孩子就不会用物质交换友谊,会练习用情感交换友谊。

4. 内向孩子更需要帮助
有的孩子天生不愿跟别的孩子交往,家长在给他介绍朋友的过程中会很艰难。在内向孩子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的时期,家长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孩子只有一个朋友,家长给孩子提供群体环境时,要各种年龄、各种性格、各种体魄的孩子都有,不要为了怕孩子被欺负,只找年龄、性格、体魄都跟孩子一样的,这样会给孩子的发展设置障碍。
(2)在孩子因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不满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和孩子一起发脾气。因为孩子发脾气是有具体原因的,等孩子发完脾气再和孩子一起讨论令孩子不满的事情实际上是怎样的就行了,不用过多过深地讲有关那方面的知识。
(3)孩子在情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抱怨和不良情绪是正常的,当孩子在你面前抱怨别人不跟他玩,或者别人打了他的时候,并不见得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孩子这样说是因为他有可能太注意别人的行为,由于自己的愿望不能达成而产生了抱怨。在亲人面前这样的抱怨会使他感觉到能够获得帮助,这时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发雷霆或者为那个假想敌而生气。
家长要做的是首先与老师沟通看看是否真有这种情况,然后想尽办法把那个敌人”请回家来,使他成为孩子的朋友。
(4)如果孩子被好朋友抛弃了,孩子感到很痛苦,这时家长只需同情他的痛苦就可以了,经历了痛苦之后,孩子才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再去获得一个新的朋友。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愤然地把孩子领回家,别让他离开群体,经历和锻炼越多,孩子应对困难的生存危机的能力越强。要知道建立友谊的基础正是在这种痛苦中成长起来的。
(5)如果遇到群体持续欺负孩子,家长一定要及时干预。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