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的,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件漂亮的首饰、一身靓丽的衣服。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成人世界中的渴望,小孩子也是一样也有自己的喜欢的东西,不同的阶段,希望的喜欢的都会有所不同。小时候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对玩具美食更是难以抵挡诱惑。
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带孩子去一趟商场,就会经历一场恶仗”,孩子为了某个玩具不住的耍,家长满足不满足都会尤为尴尬。这还不算,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的玩具或者美食,还会抢他人的物品,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孩子为了自己的喜欢东西总是哭闹抢夺的原因
孩子抢他人的物品、自己的得不到物品哭闹这一系列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家长尴尬、生气也只是情绪的宣泄。想要解决,就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实现对症下药”。
第一、父母不能满足孩子需求
孩子抢他人的物品、自己哭闹发泄不好情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从父母这得不到满足,内心又极度渴望,于是便会做出些过激的行为来满足内心的需求。看到别人有的时候便会出现抢夺、哭闹的行为。
第二、家长无休止无底线满足
与上面相反的一类家长就是无底线、无休止的满足。孩子提出需求,家长从未关注为什么?是否合理,认为都是小事,能满足就满足就可以了。于是孩子变得任性、不讲道理。
到了集体中,社会中,这种放任的情绪的会使孩子变得肆无忌惮。养成看到什么就要什么,认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随便拿错误的想法。
第三、父母工作过于繁忙缺乏陪伴
父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的一些压力,让父母从内心来说没有心情和时间来顾忌孩子。不是将孩子交给姥姥和奶奶,就是让孩子自己玩。
在父母看来也许没什么,好吃好喝好玩的玩具供着,自己只要多挣钱努力工作孩子以后才会变得更美好。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物质的陪伴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陪伴,有感觉有爱的。
如果物质给予过多,孩子内心空虚,希望得到父母关注便会用抢、哭的方式寻求父母的关注。这是一种心理意愿另类”表达。
第四、不觉得抢玩具、哭闹是错误的
孩子出现抢玩具、哭闹行为,其实从孩子本身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不对。和别人抢玩具,是缺乏物权意识”。觉得自己喜欢玩一玩,拿一下无所谓。
哭闹的出现他们会认为这是自己情绪的宣泄,我就只是不高兴而已。这一切行为都源于孩子是非观的缺乏或者是不正确。
第五、利己主义
很多人在心里的都有利己”的一个方面。大人有较强的自控力,所以这一方面会有所控制。而孩子缺乏自控力,利己主义”的方向会表现得更强。
所以当出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变得自私起来,也就出现了抢、哭的现象。
家长处理,引导不正确的行为有哪些
孩子出行这些错误的行为,父母往往会第一时间处理和引导。不同家长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有的护犊子”、有的则大声怒吼”等,处理不好,对孩子伤害很大的。
第一、成为孩子的帮手”
家长在处理孩子抢玩具、哭闹的行为的时候,有的家长不会制止,反而会用错误的行为帮助孩子。比如帮助孩子去管他人要玩具,或者对孩子的哭闹无底线的满足。错误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孩子错误行为的助力剂”,不会改变,只会助长这种行为。
第二、冲动暴力的制止
家长发现孩子有抢夺、哭闹的行为,有的会第一时间充当正义”的执行者,马上制止,大声呵斥。脾气暴躁的父母还会对孩子动手。
有的家长还会直接把玩具粗暴地从孩子手里抢过来,还给他人。打骂、训斥,用父母的威严和严厉震慑孩子。这些行为使孩子内心带来恐惧,性格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选择漠视,置之不理
孩子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错误行为,父母会选择漠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哭一哭、闹一闹没什么。
于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管不问,任其事态发展。到了孩子之间的动手的时候,自己家孩子吃亏了,才问几句说或者被还搂过来。这样的漠视和置之不理是错误,让孩子的是非观缺乏,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过早地武断地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是很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个通病,还没有把事情的起因弄明白就盲目的下结论,错误的评价孩子。
比如:你怎么能随便偷拿别人东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坏孩子”……这样的错误的指责,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是一种心理伤害,亲子关系变得敏感和紧张。而且这种错误的定义会伴随孩子一生。
如何防止孩子抢东西、哭闹行为的出现
不想让孩子哭闹行为、抢东西,家长错误的吼叫和打骂是无济于事的。行为不会改变,还会使其心理造成阴影。科学的育儿,让孩子改变。家长可以试着按照下面做一做。
第一、对孩子提出的需求做分辨判断
孩子对家长提出自己需求的时候,不要盲目的拒绝,也不要一味满足。判断需求的的合理性,然后再决定满足或者拒绝。
满足和拒绝都要告知孩子,跟他们说明白满足和拒绝的原因。帮助孩子去分析问题,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建立是非观,以后也会学会自己先分辨要求。
第二、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
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也是最有力量的。据育儿专家统计调查孩子发现,孩子是喜欢玩具、游戏等一些物质世界。但是据数据统计发现大部分孩子还是最喜欢父母的陪伴,他们认为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快乐的。
在生活中物质条件提供不可少,精神生活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工作即便是再忙,也要多陪陪他们,和他们交流、游戏。同他们外出,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和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积极阳光。
第三、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懂得你我之分
生活中有目的地建立孩子物权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区分你我之别,懂得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建立孩子的界限感,规则意识。明确告知,反复强调,别人的物品想要获得的时候,抢、哭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
要懂得询问、告知、协商。用这样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获得他人的认可后才可以使用他人的物品。不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建立了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
教教你家娃寄语:
孩子哭闹、抢玩具生活中看似一件简单的小事,背后的教育意义却不容小觑。出现这种行为,家长要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解决。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知道孩子行为背后产生的动机。不粗暴制止,也不指责打骂。学会对症下药”,注意陪伴和沟通,建立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懂得区分你我,孩子才会慢慢地改变抢东西、哭闹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