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选择这种育儿黑科技吗
当妈后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种种担忧和焦虑,拐卖孩子、陌生人伤害的新闻哪一次不揪着父母们的心,如果有一个高科技设备,能让你时刻监控保护孩子,你会使用吗?
美国 Netflix 的科幻神剧《黑镜》,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科技这面镜子,照亮人性角落。第四季中有一个故事,就为我们预演了未来黑科技运用于育儿中的场景。
故事讲的是一对单亲家庭的母女,母亲玛丽在女儿萨拉 3 岁时一次走失事件后,选择给她植入「方舟天使」芯片。
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妈妈可以随时定位女儿的位置——

图片来源:黑镜
可以监控女儿当前的身体状况——
图片来源:黑镜
可以看到女儿眼前正看到的景象,甚至,还能屏蔽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图片来源:黑镜
图中测试用的屏幕上播放的暴力镜头,开启过滤功能之后,孩子看到的都是色块马赛克,不会感受到任何压力和负面情绪。
说实话看到这些画面时,我这个当妈的还真的挺心动。这种对孩子360 度无死角「呵护」的高科技,让家长有种一切在握的心安(掌控)感,真的能大大减轻和降低育儿焦虑。
不过,这种被精选呵护到极致的养育方式真的好吗?
剧中随着小女孩的不断成长,各种问题开始暴露:芯片带来保护的同时,也隔绝了孩子接触一切外界危险的可能性。没经历过危险,就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孩子甚至做出一些更危险的事情。
最终,这位想拼命保护女儿的母亲,由于过度越界,亲手破坏了母女间的信任和亲密,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图片来源:黑镜
看着镜头中歇斯底里冲到街上去找女儿的母亲,让人不得不深思,这种看上去如此美好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会出这么大的问题?

过度养育下的孩子
「成年不一定成人」
也许你要说,这都是高科技惹的祸,但极端的剧情是现实生活的映射,生活中这样出于「恐惧和爱」来养育孩子的父母大把大把,我们每个人都多少能从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剧中这位母亲的养育方式被称为「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从为孩子精挑细选幼儿园、最好的书籍和玩具,到周末排满兴趣班,守着孩子做作业、检查作业……他们盘旋在子女生活的上空,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虽然目的是保护孩子,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样做确实能带来短期的收益,然而这样养育孩子弊远大于利!
美国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礼斯科特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书中呼吁父母们必须停止过度养育,她认为这样养育孩子,是给了孩子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孩子们过着高度结构化的生活,父母将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做孩子的奋斗目标,孩子的每一项作业、测验、活动,都关系到父母为他们策划好的未来的成败。
清单式的童年,像剧中的高科技[芯片],虽然没有植入孩子大脑,但这种对孩子的掌控,与剧中那位借助屏幕监控女儿的母亲如出一辙。

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
后来怎么样了?
这种养育方式具体有哪些危害?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 危害 1:缺乏基本生活能力
上大学了,还需要父母到宿舍帮忙铺床叠被、洗衣服;每次考试时,父母还要充当人肉闹钟,以免孩子延误考试……
朱莉·礼斯科特指出:「父母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其实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自我效能就好比孩子内心的小宇宙,小宇宙的力量太弱,会削弱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能力。
▶ 危害 2:引发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精神健康的关键因素。孩子都成年了,还连这些日常小事都应对不了,其心理势必偏离正常的成长路径,最后迷失自己。
▶ 危害 3:无法应对职场
朱莉在斯坦福做新生教务长期间,不仅发现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精英孩子,很多人并不快乐;她更目睹从名校毕业的这些学生,不能应对职场。
2014 的一项针对 450 名本科生的调查表明,大学期间被父母过度养育包办的学生,更容易依赖他人,应对策略较差,缺乏职场需要的重要能力——坚毅、抗挫力。这种看似给孩子铺好了人生道路,其实斩断了孩子努力的动力。

你对孩子过度养育了吗?
《黑镜》中的妈妈给孩子全方位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最终走向了反噬。现实中,我们用尽外力保护催养,孩子的内心小宇宙是坍塌的,成年却无法成人。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同身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不过,养孩子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儿,如果说剧中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保护越界了,那么正确养育的界限在哪里?哪些养育红线不能碰?
养育中的三条红线
红线 1: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红线 2: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红线 3: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我们的自我。
一旦开始以这三种方式养育孩子,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无从了解自己是谁。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让孩子自由玩耍
任务繁重、清单化的童年让孩子没有机会真正自由地玩耍,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第一要务就是给孩子「松绑」。
由于快要面临幼升小,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和很多家长一样给我家豆豆排满了暑假班,有一天,豆豆跑过来问我:妈妈我现在好无聊,你告诉我,应该玩什么?
当时听了很意外,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听孩子跑过来问我他能玩什么,这让我反思,咱们这样替孩子把玩耍都用培训班包办了好吗?僵固紧张的安排会不会让孩子反而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呢?
研究发现「孩子花越多的时间无所事事,他们的自我行为能力就会越强,而如果他们花很多时间在高度规划的行程中,可以预计到他们的自我行为能力就越弱。」想想也是,当孩子们的日程已经被课外班挤满了,他们还有什么时间可以自由探索、学习思考呢?
顶级认知科学家、儿童学习发展研究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玩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的孩子通过玩耍来模拟成人技能。孩子玩玩具是通过探索式学习做科学实验,假装游戏让孩子更懂别人的心理,孩子在打闹游戏中学习社交。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很简单——让孩子自己决定玩儿什么以及怎么玩儿!
2
帮忙做家务
提到帮忙做家务,也许你觉得孩子这么小做不了什么,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能做更多的事情。
日本五岁的阿花,一大早天还没亮,就会起床准备做饭,每天煮上一锅美味健康的味噌汤。

正在做饭的阿花| 图源网络
美国加州一名 3 岁的小男孩,为了给妈妈准备晚饭,他推着比自己还高的购物车在超市买面包等食品,用微波炉热面,用烤箱烤面包,摆放餐具倒饮料…

全程独立地给妈妈准备顿饭| 图源网络
童年做家务是未来成功的基本要素。我们教给孩子的生活技能,加上「坚韧不拔和投入」的心态,就是培养他们未来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如何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这 4 个步骤可以用起来:
第一步,我们为孩子做这件事。
第二步,我们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着孩子做。
第四步,让孩子独立完成。
比如收拾玩具这件小事,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替他们收拾;等 2-3 岁,就可以让孩子加入进来一起收拾;孩子再大一点,我们只需要提供指导,比如如何分类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情。
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不要从第一步直接跳到第四步,突然放手让孩子去做。
之前自己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好几次豆豆看着四处堆放的玩具,说「妈妈我不会收」。开始我以为是孩子耍懒,其实孩子是真的需要帮助,这个帮助不是帮他收,而是帮助孩子分解任务。
于是,对他说「好吧,妈妈是指挥官,请你先收火车,再收积木……」一步一步把收玩具的任务拆解到最小。慢慢的,到了收玩具时,豆豆从邀请我当指挥官,现在已经会自己收拾好玩具了。
另外家长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些「小事儿」孩子以前肯定也尝试过自己做,但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父母还是伸出了「援手」。长此以往,孩子得到的是——「没有爸爸妈妈,这些事我一样都做不成」的无助感。
3
学习面对挫折
孩子遇到的挫折或者困难,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很大的事情,比如搭积木,无论怎么搭,都搭不好,这对孩子来说就算挫折。
记得豆豆 3 岁时学着扣扣子,因为对手指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不够,每次还差一点儿扣子就能穿过扣眼儿却失败了,这时他就会感到挫败和生气,哭喊着要大人帮忙。这时候,应该怎么鼓励他继续尝试呢?
首先需要安抚孩子的情绪,等情绪过了,可以说:「妈妈看到了,你想自己试着扣扣子,是吧?你看刚才扣子差点就钻过去了,你可以再用点力试试吗?咱们多练习几次就会越来越熟练哦。」现在豆豆已经能完全自己扣扣子了。
错误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童年就是一个最好的训练场,孩子越小越是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好时机,一个能够在一次次失败后,学会自己吃饭,自己扣纽扣这些小事的孩子,相信他们长大后一定能勇敢面对在学业、人际、婚姻和工作中各种挫折。
还是刚才的两个孩子,小阿花的妈妈因病去世,连爸爸都觉得太难熬,看不见希望的情况下,这个 5 岁的孩子也能走到厨房,搬起小板凳,准备好食材,然后开火……

妈妈去世后仍能给爸爸
做上一碗热腾腾的味增汤 | 图源网络
那个为妈妈准备晚饭的3岁小男孩,在倒果汁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洒了一地果汁。但这个小家伙没有哭,而是赶紧爬起来,用抹布清理清理地板,还自嘲道:
「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擦完地板再来一次| 图源网络
自我效能的建立取决于童年时期反复试错的机会,孩子们在犯错中不仅学习经验教训,形成应对技能和抗挫力、增强复原能力。让孩子苦恼、失败、倒霉,这不只是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好方法,而且是最好的方法。

结 语
回到开头黑镜那个故事,其实在医生的建议下,有段时间妈妈曾关掉了芯片系统,不再监视女儿。那时小女孩过上了靠自己的生活,她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小时候害怕的那只黑狗。

之前妈妈会帮她过滤掉黑狗的狂吠 | 黑镜
第一次黑狗一叫,女孩吓得差点跑到马路上被车撞到。但一次次地从黑狗跟前经过,她越来越适应,最后还跟黑狗做了朋友。

没有滤镜的保护,女孩也不再害怕黑狗,
蹲下来伸手去逗它 | 黑镜
孩子不会一直弱小。爱他们,不是过度干预和保护,而是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让他们拥有更自由的时间,传授他们基本生活技能,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让他们在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与成长,才能让孩子迎风滋长成独立自主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