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让玩手机就死给你看

好好陪陪孩子。”

这句话,是31岁的海归博士、复旦大学讲师于娟在生命最后关头的感悟。

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和年迈的父母、悲痛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孩子。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不让玩手机就死给你看

----------------------------- 01 ---------------------------

10月27日,是著名年轻女作家蒋方舟的30岁生日。

这一天本没有什么特别,远在广东韶关的一名15岁女孩,却在这天一跃而下跳进了自家的水井里。

原来女孩的爸妈平时在外打工,她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当晚因为小女孩一直在玩手机,不肯写作业。被奶奶骂了几句之后,仍然不听劝,照样玩手机。

奶奶一怒之下从她手里夺过手机,摔在地上。

小女孩顶撞了奶奶几句之后,就跳了井。

幸亏解救及时,未酿成大祸。

这种孩子不能玩手机就自杀或者自残”的事已经发生很多了,随便就能举出几例来。

2018年8月,浙江宁波,一名14岁的男孩挥刀自残,砍了自己左手腕6刀,刀刀见骨。

原因是小男孩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说了几句。

第二天早上,一名10岁的小男孩因为姑姑不给他手机玩,转头打开窗户就跳了下去。这可是6楼!

最终没能救回来。

这时候会有人说,这都是惯的毛病!打一顿就好了,这孩子就是欠揍!

还会有人说,是孩子玩的太少了。

真的如此吗?

----------------------------- 02 ---------------------------

到底是谁,是什么,让手机变成了充满杀机的祸害?

其实杀死孩子的,并不是手机,而是家长!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有4种:

权威型父母:控制有足,爱心有足

专制型父母:控制有足,爱心不足

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

冷漠型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和教养态度上都有问题

从这种分类上来看,

把孩子放在家里去外地打工,或者生活在城市却把孩子扔给老人管的,属于冷漠型家长。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舍得打骂的,就属于娇宠型家长。此类家长,以过分娇惯孩子的父母,及老人为代表。

那么这两类家长,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来呢?看下文。

----------------------------- 03 ---------------------------

根据前几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协会人员所做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一、5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表现为:

离异父母感情不和异地工作(含留守儿童)

二、40%以上的未成年犯,憎恨过自己的父母。

其中有:

不理解我(48%)不关心我的感受(44%)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43%)经常打骂(32%)强迫做不喜欢做的事(28%)

从上述情况和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陪伴孩子,或者即使陪伴了但并没有认真关心孩子,或者没有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是导致孩子出现极端情绪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家庭中,还会出现两个极端情况:在某些时候特别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在另外一些时候又特别严格,禁止孩子这样又禁止那样。

这种原则不统一的极端做法,会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这也是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出现极端行为的原因,比如不给手机就自杀,甚至出现犯罪的情况。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 04 ---------------------------

建议各位家长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定要在孩子6岁以前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习惯,这也表示着家长要给孩子做好典范。因为孩子从有意识开始,就一直模仿家长的各种行为。尽量多陪伴孩子。这个陪伴,并不是你坐在孩子旁边心却在手机或者电视上,而是认真地跟孩子交流,明白Ta所需要的是什么。更不要等你发现孩子突然长大了,而你缺席了Ta成长地过程。像开头于娟这种情况就太让人心痛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既不要溺爱,也不要太严厉。并且要一直保持这个尺度一致,不能忽紧忽松。一定要叮嘱老人不能惯孩子。在一定原则下,允许孩子适当地玩手机。这一点尤为重要,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原则。

P.S. 不要试图去抢夺孩子的手机。一旦孩子对手机形成依赖性,说明手机已经嵌入Ta生命中了。如果突然不让孩子玩,只会出现极端情况。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太激烈。不然孩子很可能出现各种对抗。

毕竟,十几岁的孩子,及十岁以下的孩子,并不知道死亡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们更多的是采用这种方式来抗议自己的主权受侵犯。

孩子在12岁以后的叛逆期出现问题,一般是6岁前没有形成良好的规矩。——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