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中年老母亲们的聚会,永远离不开的话题是孩子的教育。每个中年妇女心里都有一大堆关于孩子的牢骚话,在狠狠吐槽了一番后,有人无奈问了一句:为什么看了那么多教育类的书,学了那么多的教育理论,还是教不好孩子呢?
这个惊天一问让现场的轰闹瞬间停歇了下来,每个人都在问自己:是啊,我也看了不少教育类的书,为什么我还是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认真思索了这个问题,觉得原因有三:

一、仅只是看了书,但并没有看懂、看透。看书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所学的程度深浅。现代社会,什么都追求快,阅读也是。我们说的看书,有几个人是真正静下心来,一遍遍反复读一本书,并进行深入思考呢?更多的是空暇时间,手机一刷吧。如今,手机阅读更多地替代了纸书的阅读,笔记也变成了最简便的复制粘贴,更多的时候甚至没有笔记,更谈不上思考。故而,书是看了,却只是看了,并没有真正理解了文中的精髓,没能吸收到精华,这样的看书,只是完成了看的任务,却没有更多的收获。
二、书看了,也理解了,却缺乏改变的能力。我们看书,只是理解了书中的知识,但在行动上,我们往往更习惯于遵循原来的老套路,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马云关于梦想有句话说:许多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放在育儿上也是适用的,我们看书学习时,往往有千万种方法,碰到孩子的事情时却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老方法。缺乏改变的能力,或者是我们的惰性在作祟,不愿意改变,这就导致了我们学了千千万万的教育理论,却没有任何成效。
三、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方法虽好,却并不适合死套在孩子身上。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个性。你今儿看了本育儿书,觉得文中的方法很好,作者用了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就搬过来用在自己孩儿身上,却不知自己孩子性格与作者孩子的性格相差极远,用之,不但无效,反有可能有反作用,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那么,怎么教孩子才是正确的呢?怎么教孩子才最有效果呢?
《说文解字》里对教”字是这样解释的:上所施,下所效也。太精辟了,前辈们的智慧真是令我们佩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父母做了好家长,孩子才能是好孩子。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最后是黑是白,是五彩斑斓还是一踏糊涂,最重要的根源在于父母这个手执画笔的人。
智者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不好,你怎么能期待复印件能变好?如此说来,我们最首要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然后才是改变孩子。教好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大了,叛逆,不听话,我做家长的已经没有办法影响他了,没办法管了。
每次听到有家长说这样的话,我都感觉话里有满满的悲凉,伤感,但同时,我还品出了推脱的意味。孩子大了,管不了了,我们就应该放手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了吗?这,难道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该说的话?
孩子叛逆,不听话,根源在哪呢?最终追根究底的结果,往往还在于家长的不到位,亦或是家长的管理不当,教育不当。如此,还是回到前面所说的,改变孩子的根源还在于父母,父母只有慢慢改变自己,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改变,让孩子愿意接近我们,跟我们倾诉,我们才有机会改变他,教育好他。
孩子教育任重而道远,亲爱的家长们,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吧,与孩子一起成长,这岂不是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