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两天学校进行了家长交流会,孩子班里来的大多都是母亲,主要是坐在一起先听老师的汇报总结,然后谈自己的育儿经验或烦恼。
其中有一个妈妈吐槽说,她刚生完二胎,老大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由于要照顾老二,她有时候在家里辅导老大作业时就没那么尽心尽力了。
特别是老大每次写完题都错很多,她就忍不住批评了几句,没想到老大越来越反抗,昨晚甚至将笔一丢,作业都不写了。
听完她的吐槽其他妈妈也纷纷赞同,他们有时候对孩子的数落却换来孩子更赌气的话语。
一被父母批评就赌气,破罐子破摔,着实让父母感到头疼。但父母却不知道,我们的情绪化批评反而会让孩子"习得性悲观",正确的方式其实是要用"乐观批评法"。

为什么孩子会赌气?为什么孩子会破罐子破摔?家长或许应该从自己的批评方式上找找原因。
我听这位妈妈的描述,发现很多时候她的批评并不是批评,而是宣泄情绪。
很多时候家长工作劳累或者照顾孩子疲惫后很容易就将孩子当出气筒,看孩子一身都是毛病。
"怎么三年级了,连个加减乘除都会算错?"
"你看看领居家小孩,跟你一个班的,怎么人家学习成绩就这么好!"
"这道题都不会做真实笨死了,以后也没什么出息!"
这位妈妈想用"激将法"的方式刺激孩子学习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子的"语言暴力"并不弱于"身体暴力",这些负面情绪的宣泄只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从而不去关注自己的错误行为。
家长们可能想不到,孩子会想:反正我已经是没用的人了,那我做什么都无所谓了。于是就会破罐子破摔。
我们一时的心急口快,却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甚至可能会让孩子抑郁。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说: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回答下面都是这样的:
一开始听心很痛,痛着痛着就麻木了;
他们可能不觉得,但是这句话真的让我以后的社交和感情生活处在极度的自卑中……
我从小就有轻生的念头,每天都接受他们的情绪却没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有时候觉得我是个被抛弃的孤儿……
而透过这些文字都可以感受到孩子深深的自卑和抑郁。

上述情况其实和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很像,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经过动物实验后提出的概念。
实验中有一只狗总是会遭到奠基,控制电源的按钮是无效的,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停止被电击。
久而久而,狗就对电击麻木了,最后甚至实验者将箱子打开,电击开始后,它们也没有逃跑,而是停留在原地继续遭受电击。
其实,人身上也有这样类似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可控的情景下,一旦他认识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从而表现出无助,悲观等消极情绪。
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悲观和抑郁。其实孩子的悲观都是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仔细觉察一下平时与孩子相处时候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悲观的。
比如孩子爱看电视,我们就会想这容易近视;孩子一看漫画,我们就想"完蛋了,这小子完全不是读书的料";孩子平时喜欢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我们就想"这孩子怎么就静不下心学习呢"……
总之,我们总是会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似乎还有无限的忧患意识,把事情扩大化。当我们把这些悲观的看法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也就习得了悲观。
就在前段时间,在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且惋惜的事情:一名17岁的男孩突然跳下车,然后越过栏杆直接跳下高架桥,紧随其后的男孩母亲没能抓住孩子,捶地痛哭的场景令人痛惜。
到底是因为母亲故意把车停在大桥上,然后下车斥责和嘲讽他,还是因为他犯了母亲和自己同时认为不可描述的错误?我们其实都无从得知了。
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如果母亲知道后果,倒推回去,她一定不会用言语斥责孩子,她也会试图寻找更好的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

所以,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改变方式,别在传播悲观的情绪。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指出,批评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乐观。
准确的意思是,家长批评的对象要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人格。比如批评孩子的懒惰,而不是批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努力。
乐观的意思是,批评孩子时关注当下暂时、暂定的问题。比如批评孩子不够努力,是这一次不够努力,而不是一直都不努力,也不是今后都不会努力。
让孩子相信,只是暂时的一个小错误,将来还是可以提升的。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看见"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看见孩子犯错,我们只被那个错误蒙蔽了双眼,而没有看见孩子本身,没有看到错误背后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五年级的小樱在一次在回家路上碰到了邻居,邻居问小樱能不能让小樱的父母帮忙打印一些东西,小樱听后却脱口而出:"我爸妈不想。"
因为小樱这一句话,加上本身邻居和父母间就有些矛盾,他们直接跑到了小樱父母的店里吵闹争论。
小樱的爸爸马上冲回家拿起衣架就对小樱一顿打,这顿打给小樱的心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
很多年后小樱谈起这件事仍然充满气愤:"我爸妈从来没有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小孩,心里怎么可能会有挑拨离间的想法,我当时第一反应只不过是因为怕给爸妈惹麻烦,怕被骂而已。"
原来小樱的父母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责骂小樱,而她就是怕答应了打印一事会遭来"多管闲事"的斥责而已。
所以,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要只看到孩子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懂事,其实是我们忽略了错误背后的道理和原则。
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漫画,你批评他;孩子写作业很慢,你批评他;我们告诉孩子一堆"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而孩子听后只知道那就是一堆清规戒律,而不明白背后的道理。
因此,要让孩子明白事情为什么是错的,与其花时间花精力批评孩子,不如好好说话,给孩子讲明白。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时把道理都讲得明明白白了,甚至讲了不止一遍,但孩子还是不改正,还觉得我们唠叨。这时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关注孩子的进步,用表扬代替批评,让孩子更快地改正错误。这个做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我是小E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