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敷衍孩子的提问能换来片刻宁静,破坏的却是孩子的求知欲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总是会问大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家长能够用常识来解释,但是有的问题是根本就无法解释的,可能一开始家长还会细心耐心的回答,时间长了就会忽略孩子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对世界的探索,他们内心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无法用正常的理性来判断是否是正确的,比如对孩子来说老虎和山羊都是很可怕的,老虎吃肉,羊吃草,肉是动物的生命,小草也有生命。只是草不会表达而已。

仔细想一想,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哲学家,很多美妙的词句都是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的,孩子其实在为家长提供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们的话值得家长反复思考和回味。

很多时候家长用一些谎言或者是没有经过证实的解释来敷衍孩子的问题,为的就是希望马上解决眼前孩子的喋喋不休。

孩子的眼光是很独特的,他们经常会在一些大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事情中提出疑问,这是一种很珍贵的能力,大人往往已经知其然,但孩子不满足现状,他们想要知其所以然,其实有了这种想法就是有机会能比别人多一层思考的深度,如果能保护孩子这种能力,将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就会更进一步探索和求知,是很优秀的学习能力。


敷衍孩子的提问能换来片刻宁静,破坏的却是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如果除了学习之外也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求知欲,将来的人生也会更加的精彩。好奇心不要只保持在书本的学习上,也要在各个方面都用上。只要孩子能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内心就是要比别人丰富的。

孩子每提出一次问题也是家长学习的一个机会,比如他提出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看书也要上网也罢,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如何探索知识领域,家长就是在以身作则给孩子做示范。

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才能更好的解答孩子的疑问,让孩子更优秀。敷衍的家长只会让孩子也敷衍的对待生活。

英国的教育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赛在里面。”

虽然家长也是从孩子时代经历过来的,但是不同时代和年龄的悬殊,会很难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如果只从主观上来推测孩子的想法,就会造成误会从而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虽然有可能会换来片刻的宁静,但破坏的却是孩子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如果家长能够每一次都耐心回答孩子的疑问,不光孩子能够成长的很快,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毕竟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家长能够回答的范畴,需要去学习。



要耐心的解答孩子的疑问,不要因为这个问题看起来不着边际就嘲笑孩子或者敷衍孩子,如果家长实在没有时间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百科全书之类的知识内容很丰富的书籍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将每一次提问看成培养孩子的好机会,孩子问题太多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家长的烦心事,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求知背后的动机,如果孩子因为考试而去查资料,这并不属于好奇心,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收集信息。这样的求知”会在考试结束之后就消失。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应该是培养他们对求知这个过程感兴趣,让孩子觉得探索未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事件本身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问题是好奇的具象化,具体是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是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对未知的探索欲。

解答孩子问题的几个步骤:

当面对家长也不知道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大方承认自己也不知道,不要担心这会损害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这其实也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爸爸妈妈再厉害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给孩子做一个敢于承认的好榜样,这样孩子在将来才不会因为好面子而逞能。

然后家长就可以鼓励孩子寻找答案,而且要让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上网搜索,看书,向老师提问,找同学讨论等等。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既收获了知识点,又能学会自己寻找答案的方式。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后会更喜欢遇到问题自己找答案了。



如果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确切的答案,其实更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家长可以用反问的方式来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开发孩子从多面角度思考问题,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问题越难回答,就越是宝贵的机会,孩子问题多是一个好现象,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自己的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总比家长主动提出问题,孩子不愿回答来得强。

培养好奇心不等于鼓励孩子问问题,这是一种被动的鼓励方式,问问题的目的是思考和找答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有思考和找答案的能力,让孩子喜欢提问并且享受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即使家长知道答案,也不要马上回答孩子,要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多和孩子讨论最后再给出答案。让孩子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有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遨游。


【百科知识】动物昆虫记书籍 领观百科 ¥24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