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刷新闻时看到这么个事:
15岁男孩患上惊恐障碍”,莫名的心跳加速,如惊弓之鸟般, 看到谁都害怕”,而这竟然是被父母吓”出来的。
两个月前,男孩小力(化名)放学后和几个同学吃饭打电玩,一晚上把一个月的零花钱全部花光。父母得知后,严厉数落他两小时之久。之后小力就出现心跳加剧、头晕目眩、气短并且手脚发冷发麻、视线模糊的症状,且时不时发作。
父母带小力到当地医院心内科就诊,做了心电图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心内科医生建议他去心理精神科看看。
在心理精神科,经医学博士问诊、评估,确诊小力患上了惊恐障碍。
经相关干预治疗后,且父母被医生要求对孩子温柔以待,不过分责罚。几次治疗下来,小力的症状有很大的改善、发病次数大幅减少。
心理精神科的医学博士表示,小力的父母把问题严重化,对他过分责罚,加上孩子本身性格内向,与同学老师交流很少,有什么事都选择一个人憋在心理,这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我们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问题是,面对别人时,我们开口前多半会斟酌下说话的语气和内容,但在家里,对着弱势”的孩子,我们通常直接到把情绪嫁接上。能不能好好说话”成了亲子间的一大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亲子关系。特别在和青春期孩子沟通时,很多父母头疼,和孩子说话要么是说不了几句就爆发激烈冲突,要么光是父母说,孩子选择性失聪”。
李玫瑾教授曾讲过一个案例:
她朋友的儿子天天要这要那,今天手机、明天电脑、后天游戏……没完没了,一不满足就爬上窗台寻死觅活的,根本不给父母商量的余地。
父母只能被迫答应。
朋友问怎么办,李玫瑾教授说晚了,孩子已经17岁,不给不行,就给吧。
朋友再问给不起怎么办?她说,那只能熬。
……
听着是满满的无奈和心酸。教育是积水成渊的事,从小不好好教导,等到差不多成型了再想改变,那很难。和孩子好好说话也是这样,如果孩子从小就是在良好的沟通氛围中成长,那亲子间还有哪些问题不能沟通解决呢?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出了一种让亲子沟通简单有效的沟通技巧:我向信息”法。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且被众多心理学家、育儿专家们肯定的沟通技巧,在《非暴力沟通》、《与青春期和解》、《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我向信息”的应用。

简单说,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用说出我的感受”来替代你为什么要这样”的责问。
心理学家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称为我向信息”和你向信息”。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主席劳伦斯·斯坦伯格博士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我向信息”:指不带评判地陈述我们对某一特定行为或情况的看法。你向信息”:指对他人的动机、态度或性格的评价。他还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我向信息”公式:
当你(不带偏见地描述某种行为)时,我感觉(表达你的感受),因为(阐明这种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
简言之,我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我们通过两个情景对比来看看我向信息”和你向信息”的区别:
情景一:孩子大声听音乐,打扰了家人休息。
你向信息:你只会想到你自己,永远不会考虑别人
我向信息:听到你把音乐声音开这么大(行为),我感觉很难受(感觉),因为我要午休却被这声音干扰得无法入睡(结果)。
情景二:孩子吃点心时撒了一地,没有清理。
你向信息:你很懒,从不帮忙做家务。
我向信息:我看到你吃点心时撒在地上没有清理(行为),这让我生气(感受),因为这会增加我的工作(结果)。
电视剧《小欢喜》中童文洁对儿子方一凡的一连串指责,就是典型的你向信息”。

罗伯特博尔顿博士在《人的技能》中把父母们单方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切断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现象称为路障”。亲子间常见的沟通路障”有3种。
批评和嘲笑负面评价,比如贴标签、人身攻击、讽刺和奚落等堪称沟通杀手。
比如你这孩子不讲道理。”、你能不能好学上进点?”、你是不是猪脑子?”、真是太可笑了。”、我让你说话了吗?”
父母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不批评孩子,孩子就永远不会乖乖听话,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中已经习惯了这种打击批评。但实际上,批评并不能使孩子想要变好,反而会让他们学会防守,把重点放在对抗”上。
给予太多的命令或说教命令:现在就做。”、把它关掉。”、我告诉过你很多次把垃圾清理掉。”
威胁:快点去做,否则……”、别让我发脾气,等你爸回来揍你。”
说教:你应该……”、你不应该……”
这些都会明显地阻碍亲子沟通,尤其是对日渐长大想要争取自主权的孩子来说,会引发孩子的防御、抵抗和怨恨,还会削弱自尊。
轻视孩子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安慰孩子振作起来”、没关系”、明天就好了”或者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别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些举措并没用,孩子的消极情绪反而加重了。
心理学家分析,因为这种安慰和转移注意力在孩子看来传递着一种潜在信息:他的担忧或情绪在父母这微不足道。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直接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远比批评和指责他们更有效。我向信息”侧重于把解决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促使他改变行为。当我们用我向信息”来表达时,自觉承担起责任,听众更愿意听这样的信息。
你应该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能……”这种你向信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攻击模式,大多数人会感到他们的防御机制高速运转起来。让孩子感受批评和指责会让他感觉你只会想到自己,陷入两难抉择:屈服或反击。
有利于父母平复情绪,冷静思考当父母用我向信息”做表述时,不得不暂时冷静下来,在头脑中重复一遍对孩子行为的描述以及自我的感受和希望孩子做出的行动。也就是说,你不得不在头脑中把我向信息”的公式过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你情绪的平复,控制自己想发怒的反应脑”。
能给孩子做正面示范孩子一直在模仿大人,当大人能友好平静地用我向信息”和他沟通,他也渐渐学到了这种平和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指责质问、挖苦讽刺的养育环境中,他多半也会把父母对他的这一套沟通模式延续到下一代的教育上。
成龙的女儿吴卓林,很多人通过媒体报导知道这个女孩和妈妈吴绮莉相处并不愉快,但不知道背后有故事。
据吴绮莉回忆,她母亲郑黎明(即吴卓林的外婆),和吴绮莉的父亲离婚以后,经常会说:还好你是女孩,你要是个男孩,我不会要你!” 她还会把钱撒在地上,让吴绮莉跪着一张张捡起来。
成年后的吴绮莉,特别是在单亲养大女儿的过程中,魔咒般沿用着当年母亲待她的方式: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都不讲究口德。
吴卓林对媒体说,吴绮莉提醒服药时她一时没搭理。吴绮莉当即歇斯底里大喊:要么你死,要么我死。”所以她只能报警求助。

吴卓林在网络上向网友求助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善良托马斯·戈登博士提到他运用我向信息”教家长们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产生的一系列巨大影响,他总结: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但是,一旦有人把这种影响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就会愿意更多地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一旦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他们常常会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体贴的人。
大人往往低估孩子愿意替他们着想的意愿。大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孩子可成为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成年人肯花一点时间对他们说实话。
那我们如何应用我向信息”?从幼儿开始使用我向信息”很多父母刚开始用我向信息”时还有些别扭,更别说用在和三岁以下孩子的沟通上了。一来孩子年纪小,能理解吗?二来那么小的孩子,有必要这么认真正式吗?
来看看心理方面的解释:父母低估了幼儿理解我向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孩子在两岁就能观察父母是否接纳他们的行为,父母是心情愉快还是恶劣?是否喜欢他们所做的某种行为?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父母发出的一些信息的意义,比如:哇,好痛!”、妈妈不想玩”、那不是给凡凡玩的”等等。对于更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借由一些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信号向孩子传达情感,因为孩子对于非语言信息都很敏感。
我向信息”是一种传达正面情绪的更加积极的方法,例如,欣赏、愉悦、感激、欣慰、感谢等等,这事是可以从小就对孩子做的。看各种亲子类节目中圈粉的萌娃们,比如《爸爸去哪儿》中杜江和霍思燕家的娃嗯哼,金句不断,被赞高情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高情商的娃是因为父母平时和他交流时就是高情商”的。
生活中,霍思燕和杜江除了跟嗯哼好好说话”,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嗯哼,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良好沟通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好好说话的父母才能养出好好说话的孩子。
面对不可接纳的行为时父母要注意客观陈述,避免对孩子人身攻击和绝对化的表述,尽量用准确的词来表达内心感受。
比如,气愤”比生气”更强烈,烦恼”不等于烦躁”,担心”和害怕”传递的情感不同。别多度使用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负面词语。
另外要注意的是厘清自己的第一感受和第二感受,别用第二感受替代第一感受。
比如,当一位母亲在商场里找不到孩子,她的第一感受是恐惧,但当她终于找到孩子,她心里虽然松了一口气,但对着孩子却表现得很愤怒:你这个捣蛋鬼!我对你很生气!你怎么这么笨走丢了!我没告诉你要紧跟着我吗?”这是妈妈处于惩罚目的,用愤怒(第二感受)代替了自己的第一感受(恐惧担心),以便让孩子接受教训。
但这种情境下,孩子多半会为妈妈的愤怒所吓住,只记住了妈妈生气的模样,却记不住妈妈想让自己记住的不能乱走”的教训。
如果和孩子直接说出你的第一感受,孩子更有可能理解,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妈妈的感受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做出改变。
每次当你对另一个人感到生气,你都是在演戏,扮演一个角色来对另一个人施加影响,让他看看自己干了什么,让他从中接受教训,希望他从此不再这样做。”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如是说。

心理学家通过各种对人和动物的实验,证明在某种特定行为刚出现过后给予奖励,将会强化”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赞赏也是一种奖励,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对于父母的某些赞赏和肯定,孩子并不买账。
比如,孩子参加比赛失利了,家长从积极的方面肯定他。
家长:宝贝,这场比赛你打得很好。”
孩子:才没有呢,我感觉糟很差,连小旭的一半都赶不上。”
这是因为我们发出的都是你向信息”,比如,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干得真棒!”这些信息中往往包含了对孩子的判断和评估,所以孩子有时候会把这种赞赏理解为操纵性或控制性行为,心生抵触。
如果运用我向信息”,比如,你告诉我什么时候回家,这让我感觉轻松,因为这样我就不会担心你了。”
父母运用我向信息”应明确:不能试图用这条信息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使其重复父母希望他们做的行为(或者有何改变孩子未来的行为)。这条信息只是一个用来传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暂时性情绪的工具,也就是说,这种情绪是真诚且真实的,是当下的情绪。
这样可以让父母们在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激欣赏之情时,与孩子分享这些正面的情绪,而不会有称赞孩子,孩子还不高兴”的尴尬。
预防问题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当你和孩子关系良好时候,你可以发出一条信息,来预防有可能在未来出现的不可接受行为。
预防性的我向信息”,将提前把你的计划、需要等告知孩子,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父母也是凡人,也有需求、愿望、喜好和希望等。
比如我希望我们想清楚出发去旅行前都需要先完成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好好享受旅行。”(提醒孩子把该做的事先做了)

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行为造成的影响上。比如损害家庭财产、浪费时间、给你带来的额外工作或者干扰你休息等等。
特别是孩子大一些时,能看到他的行为确实造成了影响,他就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自己解决问题。
不怕麻烦,坚持使用我们习惯了用你向信息”,刚开始改用我向信息”与孩子交流,可能会显得有些别扭。但如果坚持下去,就能越来越自然地表达你的感受,亲子沟通也会越来越顺畅。
可以重复发送有时候,孩子会有意忽略我向信息”,尤其是在父母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毕竟没有人会乐意得知自己的行为妨碍了别人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有时候会装作听不到”。
当孩子对我向信息”没有回应时,建议父母再发送另一条我向信息”。第二条要更加明确,更加强烈,或者表达更多情绪,意即强调我不是开玩笑,我是认真的”。
注意回应孩子有时孩子会向父母回复他的我向信息”,他希望你倾听他的感受。这时,父母需要回应孩子的感受,用门把手”法,意思即让孩子打开沟通之门,邀请他多说一些。
通常孩子所要的,就是希望他的感受被父母理解,然后他就会愿意为了你的感受而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而大部分情况下,听完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后,父母会发现:原来孩子看问题的视角和我们的,大不一样!
比如:有一次我儿子到了约定的时间点还不做作业,而是躺在沙发上听音乐。如果换作以前我可能直接就会指责他:到时间做作业了,你怎么不做?”学了我向信息”,我试着用平和的语调说:我看到你躺着,我有些不开心,因为我们已经说好这个时间点要开始做作业。”
因为我已经采取语气平和态度友好的我向信息”和我儿子沟通了一段时间,所以他也改变了很多,也很平静地回复我:我有点累,昨晚没睡好,我想休息10分钟后做作业,可以吗?”
这样我就知道他并不是出于偷懒,而是因为累了,而且他主动提出解决方案休息10分钟后做作业”,所以说,亲子沟通中的很多问题”,有时候是父母主观推测出来强加指责孩子,如果双方都能态度平和沟通,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尹建莉老师说,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一起用我向信息”,跟孩子好好说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