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三年级现象”:在一、二年级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一上三年级,成绩突然下滑了,拉都拉不住,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
其实,出现这种结果,都是因为一、二年级埋下了祸根”。
孩子一升入小学,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分数对比,家长就开始紧张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规划好的学习计划、复习资料、补习班已经严阵以待。一有考试,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哪里失分了?什么原因?非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可。
其实这样做,是本末倒置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法,消磨了孩子学习主动性,恰好让孩子一头扎进了三年级现象”这个坑。
究竟怎么办?该从何处着力呢?
除了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个家长们共知的着力点外,还有三个方面,家长也应注意。

01
训练专注力。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怪事:两个智力差别不大的小孩,在同样的环境中学习,成绩差距却很大。一个经常满分,一个表现平平。其主要原因是专注力差别。
老师的授课就像一个水源。专注力好的孩子可以一直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能把从老师那儿流过来的水,全部接收到自己的桶里。
可专注力差的孩子,上课爱玩、小动作不断、爱走神。这种情况,他能从老师哪得到的水量,就可想而知了。
很大家长、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方法,只是口头叮嘱:上课要注意听讲,别开小差。”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孩子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呀。
专注力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注意力不能聚焦。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定位”到老师身上。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
2、注意力不能持久。刚上课,听得不错,过了不到10分钟,开小差了,坐不住了。
3、注意力不能快速切换。老师都讲第二道题了,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一道题上。
怎么办?练呗!方法有三类:
第一类是纸笔训练。这类方法特别多,一些专注力培训机构常用这类方法。我用过一套《125游戏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书,很不错,可以给孩子试试。
第二种是游戏训练。方法也多,自己找找,选择适合自家小孩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方法,在屋子里找不同:先带孩子去一个空间(卧室、客厅都可以),让孩子看清里面的布局,然后,让他出去,家长改变一些物品的位置,再让孩子来找。家长、孩子轮流做。特别有意思。可以试试。
第三种是正念训练。这是效果最好的专注力训练方法,但操作起来不容易。有本书叫《正念养育》,家长可以关注一下。
那么,有什么操作简便且效果明显的方法吗?
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寂听法”,且听——
第一步:临睡前,先让孩子安静下来,舒服地坐在沙发上,自然呼吸,同时,眼睛微闭,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算一次,共数30至100次(根据孩子情况,由少到多)——相当于古人的静坐之法”。
第二步:待孩子数完呼吸,保护原样不动。家长讲故事或者是有趣的科学知识。让孩子的思维跟着故事走。
第三步:读完一篇后,让孩子睁开眼睛,由家长提问故事内容。最好是选择、判断、简答题都有。然后,让孩子根据故事提问,家长回答。可以带点小游戏,争夺提高之王”、答题高手”之类的。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从静心”、听故事”到提问”,专注力的聚焦性”、持久性”、转移性”都得到训练,还模拟了上课形式,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非常不错,不妨去试试哦。

02
第二个着力点:培养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的学习后劲会越来越足。
可是,以现在的教育形势,依靠学校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显然不现实,毕竟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也盯不过来,再说,学校是以教学成绩为主导的,没有精力去管这些。那么,这个伟大、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由家长来完成了。
怎么办?
第一、借助趣味阅读。前两天,我有事出外,恰逢儿子生日,电话上,我给他说:我要送你两本书做为生日礼物。”儿子听了很开心。其中一本是《马小跳玩数学》,二年级版。拿回家玩了几道题,儿子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每天回家,都逼着我和他一起玩,非常开心,还要我给他买全套。
第二、在生活中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生活、看动画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产生兴趣,这时,家长要适机引导。我家小孩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他找来一根针、一张纸,还让我给他弄来一碗水,他要按照动画片上的教程,做一个指南针。做了很久,没有成功,他气馁了,不愿做了。我鼓励他:你没有成功,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再想想,看是不是缺了什么环节?科学家要取得一项成果,可能会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你这不算什么。”他听了继续去做。过了一会,他惊奇地大叫:爸爸,快来看快来看,我把纸压到水底,针漂在水面上了!”我过去一看,果然。他被自己发现惊呆了,兴奋不已。我就引导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他就不断探索,终于明白,水是有表面张力的。当时,他做指南针失败的原因,我也没告诉他,鼓励他自己去探究。过了很久,他通过看动画片,明白了指南针没有做成功,是因为针没有磁化。
第三、及时回应孩子的发问,并加以引导。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期,会有一个特别爱问为什么”的阶段。这其实是孩子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探究欲开始苏醒的表现。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时机,可惜被很多家长忽视了。
孩子经常问为什么,次数多了,家长就烦了。往往以不知道”、去看书”、去问你妈妈”、我忙完告诉你”这些话敷衍孩子。一次两次不要紧,时间长了,孩子从家长身上得不到回应,没有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探究欲就弱化了,对身边很多事就熟视无睹了,没有兴趣了。
所以,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的回应很重要,哪些问题适合直接告诉答案,哪些问题适合带着孩子去探究,哪些问题适合鼓励孩子独立探索,要分而待之。
第四、必要的工具辅助。
比如,孩子开开心心看《超级飞侠》时,会问:爸爸,香港在哪儿?巴黎在哪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地球仪来帮他认识世界,同时激发他的兴趣。
再比如,当孩子开始背诗时,不明白唐代”、宋代”是什么区别,就需要一个中国历史朝代表”来帮他。
当孩子问树叶是什么组成的?”、树叶的里面是什么?”时,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显微镜。
当孩子问月球上有什么”,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个天文望远镜。
其实,这些小工具铺成的路上,很有可能会走出一个大科学家。

03
学习方法指导。
要做成一件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方法和功夫。
以练武为例,两个不会武功的人,有一天,其中一个掌握了一些关节技,他就能轻松制服对方。这是方法的作用。
关于功夫”。我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武师收了一百个弟子,其中一个家境贫寒,且生性愚笨,不受师父待见。整日只做些端茶送水、洒洒扫扫的事。待出师之日,九十九位师兄都得到了真传。只有他一无所获。临走,他跪在师父面前,乞求师父能教授一两招本领。师父白了他一眼,顺手操起一根棍子,抡了几下,往地上一顿,说:去吧。”这呆徒弟如获至宝,谢过师父回家去了。自至,日日练习,从轻巧的木棍练到粗壮的铁棍。直到有一天,镇上来了个摆擂台的,打败了他的师父和九十九个师兄,没办法,他出马了。上得擂台,将把铁棍抡几下,大叫一声:去吧。”望擂台上一顿,没想到把擂台砸塌了,对手跌了出去,呆徒弟上前几步,抡几个铁棍,大叫一声:去吧!”朝那人胸口砸去。那人就这样挂了。
关于方法和功夫的关系,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里也多次探讨”过。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就分剑宗和气宗。剑宗对应的是方法,气宗对应的是功夫。令人不解的是,在金庸先生的表述中,好像剑宗武功比气功更厉害。
其实,要有所成就,方法和功夫缺一不可。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小孩到了一年级,都会遇到一个识字关。我当时是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给他教认字的,他很快掌握了规律,遇到新字,也能用相应的方法去拆解学习。比如鸟字旁的字,肯定与鸟有关;鱼字旁的字与鱼有关;王字旁的字与玉有关。
学习数学,更需要方法。加减乘除的意义,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用数苹果、分苹果的方法给孩子解释清楚。
遇到应用题,怎样用分析法、怎样用综合法,要让孩子心里明了。
还要教给孩子一些记忆方法。比如数字法、口诀法、谐音法,等等。

只要家长找准这三个着力点,加以时日,孩子有学习兴趣”做为动力,再有好方法、好习惯加持,自然能够轻轻松松避开三年级现象”这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