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淘气鬼日记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事实真的如你所说,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其实并不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过孩子的内心。我们所说的了解,只是了解了孩子的表象,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我们根本就不了解。

卡尔·荣格说: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亲子关系一旦有所缺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严重的创伤。”
想要建立亲子关系,父母就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在许多父母的思维里,孩子是父母的产物,所以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应该是父母所教养出来的样子。

孩子与父亲交流
我之前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位小学老师,她给我讲过她们班级的一件事,她们班级里面有一个小女生偷拿了同桌的一支笔,结果被抓了,而她作为一位老师,知道小偷”这个帽子将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她不希望随便给孩子带上小偷”这样的标签,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
朋友想给孩子的父母沟通,一起找到原因,但是,令她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父母知道后很生气,还一度认为是我朋友冤枉了孩子,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了解孩子,孩子一直很乖,而且家境也不错,也没有亏待过孩子,孩子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
后来,孩子自己承认了确实是自己拿”了同学的笔,她的父母听到后,先是觉得不可思议,紧接着就是一阵痛骂,给孩子戴了一串标签学坏了”小偷”白养你了”等等,句句像刀子一样扎进孩子的心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的父亲直接打骂”孩子,当场的老师拦都拦不住。

妈妈在教训犯错的孩子
朋友一直很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这件事,她说:只要她一闭眼,就会想到这个小女孩被父母打骂时表现出来的倔强和委屈的眼神。所以,她一直留意这个小女孩,还给孩子找专门的心理老师给孩子辅导,经过几次的心理辅导,才慢慢的找到原因。
原因是女孩的父母对她管理的过于严格,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惩罚她,而她为了避免惩罚,讨好父母,女孩一直努力成为一个乖巧”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内心被压抑的太深了,所以,在某一父母管教的地方,她特别渴望释放自己,她想尝试那些之前不被父母允许做的事情,而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本能。
孩子之所以偷拿”同学的笔,是因为她真的很喜欢这支笔,她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一支笔,但是,她害怕跟父母要,会被父母说自己爱攀比”,因为父母不喜欢爱攀比的孩子;另外一个原因是小女孩认为在偷拿”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老师在和家长交流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孩子的品质出了问题,而是亲子关系亮了红灯。
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就会在这个漩涡里越陷越深,最后真的成了品质问题;但若是管教得不恰当,给孩子烙上屈辱的烙印,结果会更糟糕。
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好了,孩子自然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父母听,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而一些所谓的隔阂也不会越积越多,导致孩子最后与我们的关系变得不可挽回。

想要了解孩子,就要从看见孩子开始,这里所说的看见,不单单是看到孩子的表象,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内心渴望和需求,比如当你的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时候,你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调皮捣蛋,而看不到孩子内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
1、孩子的行为问题,都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缺失

独自写作业的女孩
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的时候,大多是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一个孩子在家庭中会与父母沟通的多,孩子的行为问题及会减少,在家庭中与父母的矛盾多的孩子与父母就会缺乏沟通,所以,出现行为问题就会变多。
一个朋友给我说,她家孩子最近说话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而且,老师也给她打电话沟通说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与同学交流的很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我问朋友:你们最近和孩子经常在一起交流过吗?”朋友回答:最近店里很忙,等回到家孩子都睡着了,有时候回家早点陪孩子一会,但是,因为自己性子急,给孩子说不到三句话就着急,有时候,问孩子一些问题,他根本就爱答不理的。看到他的态度就更着急了。”我告诉朋友:孩子需要你的陪伴,而且需要你的关爱”。
其实,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情有可原的,她直看到孩子的问题,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时什么,而且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才导致了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接受孩子的流泪倾诉,不要急着让他吸取教训

父母在安慰哭泣的孩子
我女儿因为自己在做组装一个玩具的时候,她组装了好几次都组装不对,她就会气的大哭,如果这个时候我告诉她:别哭了,哭有什么用,多尝试几次,试试其他方法”她不但不会停止哭泣,反而会哭的更厉害,如果我说:宝贝,妈妈很理解你,你是因为组装不好玩具才哭的吗?你能告诉妈妈是哪里不会吗?”类似这类话,这个时候女儿会回应我,而且情绪上就会好很多。
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容易,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孩子的压力很大,他们也会有失落,失望,不如意的时候,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哭泣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接受孩子的眼泪,并且做一位倾听者,而不是急着让孩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只有真正明白孩子的内心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所著的《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一书中有句话是:很多父母因其自身的人格障碍而把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各类生理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小的年纪就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对于外界事物感到害怕恐慌,产生童年阴影。”
3、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和妈妈交流
这一条看似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这是我们看见孩子内心所需要具备的,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有一句话: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是需求,我们不仅要看见孩子的需求,更要接纳孩子的需求”。我们要看见孩子的内心,而不是看见孩子做了什么让我们无法接受的事情。

1、倾听孩子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
我们在生活中做孩子的倾听者,在我们的倾听中会了解孩子的内心,而且还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宣泄,家长倾听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情绪很好的控制,如果家长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将会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在孩子上中学以后,孩子进入一个叛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要自由,独立。但是,却有缺乏独立的能力,所以,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矛盾,而在这时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出谋划策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位成天唠叨的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和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麦可·列拉曾说过: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一位妈妈在认真听孩子讲话
2、多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
多与孩子互动,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同时,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让孩子多我们的信任感增强。从而让孩子愿意在我们面前表露内心。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沟通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父母不管多忙,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
3、适当的放手
之前看过一档节目《我家那小子》里面朱雨辰妈妈对儿子的爱,可以称得上是变态”的爱。朱雨辰今年40岁左右了,可是这40年来,都是他妈妈在贴身照顾他。她妈妈的宗旨就是:无论儿子走到哪里,我都要跟过去为他做饭,照顾他生活。在她心中,即使儿子被说成是妈宝”又怎么样?妈宝不是很可爱吗?
这份母爱,对孩子来说爱的太满了,以至于让孩子没有了自由,参天大树生长的地方永远是野外,而不是温室。在该放手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约束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妈妈放手让孩子尝试做一些事情
总结: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父母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才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倾诉给我们,才能愿意听父母的话,我们才能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宣泄父母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