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那种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这辈子都模仿不来的。
我女儿那天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都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你觉得你一定是对的?”这是沙鸥妈妈在群里说的一句话。
是啊,做父母的,也许都该想想,为什么我们就那么义无反顾地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对的呢?
谁又敢保证自己的教育一定就是对的呢?
老实说,我一直都对父母们的勇气感到吃惊,很少有觉得是自己不好的父母,大多,甚至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在数落孩子,孩子不好。
这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孩子自打落地,听到你每一句话,看到你每一个动作,接受你每一个指导,都是你在时时刻刻塑造这个生命,当这个生命长成了样子,样子不如你心意,于是你就责怪他为什么没有好好长?
说句不好听的话,没有这样欺负人的。
你见过几人会去责怪自己养的花不好好长的?花养不好,还不是自己不行?
为什么在孩子身上,我们就这么缺少自我反思呢?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即使十几年前的我,就是一个无比相信自己教育的父母。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我那庞大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几乎100%地相信我认为的教育就是对的,从来没有怀疑过。
那时我还没有从事教育这个行业。
如今,我只能用一句老话,无知者无畏”,来解释当年我那莫名其妙的自信,无知到一无所知。
为此,在教育上犯了太多的错误,如今回头想想,多想回去告诉,不,是训斥一句当年的自己:你凭什么这么自以为是?!
回顾往事,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在三年级的时候撒谎。
这还了得?!一个孩子不诚实还得了?!
这样下去,长大了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绝对是无法接受的!
我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我绝对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诚实,我必须以最强有力的方式让她明白——做人,绝对不能不诚实!
现在想来,所谓最强有力的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还能有什么?
无非是恐吓。
我无比严肃地对站在墙根罚站的她说:如果你下次再撒谎,我绝对不会让你去上学了!
当时我真能做得出来,我已做好了下次撒谎真不让她上学的准备——就是要让她明白,做人诚实,是第一位的,比上学重要!
后来,从事了教育,慢慢地我才懂了,孩子撒谎是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撒谎的心。
道德感的建立一般是在十二岁之后,在此之前,撒不撒谎,跟品质无关。
一个孩子决定撒谎不撒谎,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利益和风险的衡量:如果他觉得撒谎的利益远大过被揭穿的风险,他就会撒谎;反之,亦然。
我伤害了她,用我那无比崇高的道德感,既可笑,再想想,又不免可悲。

在女儿稍大一些的时候,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了,我又一次义正词严地对她发出要挟,我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
女儿至今在和我发生不愉快的时候,还会念叨起这件事。
这就是管孩子,我们究竟在用什么在管?
说起来真的挺可悲的,多数父母和我一样,在用不爱”作为要挟,吓孩子,目的只有一个——让她怕,她怕了,就会乖了,听话了。
冷脸也好,训斥也好,凡是负面情绪,无一例外地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早知道当年掐死你就好了!”我想起来这是我母亲生气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
我准确地遗传”了她的方式,毫无保留地用在了女儿身上。
这是一种多么无能的方式啊!
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爱你——这该有多巨婴!
在这种要挟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比动辄被打一顿的孩子听话得多,乖得多,因为内心有怕,而那些经常被打的孩子,反而内心阳光,尽管调皮得让人头疼。
听话,乖,是好事,但是这样得到的听话,乖,代价未免太大了。
一生都被一个怕”字缠绕,内心莫名的不安全感。
以下是一位父亲写的关于孩子的一个真实案例:

在这个案例里,包含着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1、父亲没有意识到小辰的真实诉求,是呼唤父亲给他更多的爱。一再的重复是弟弟的马我就不能玩了吗?”就是对爱的呼唤。可怜的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他这是一遍遍在呼唤父亲的爱,他不会说给我一些爱吧”,他能做的,就是通过激烈的不理智行为,呼唤爱。
2、如何让他在做错事情后能够切实明白自己错了,并改正?父亲的这个困惑,典型反映了教育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一个生命的成长,一个孩子,一棵苹果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到时候,不会有该有的样子。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许多家长并不懂的。
一个孩子在18岁该有的东西,如果在8岁已经具有了,这是不正常的,违背成长规律的,长期一定是有负面作用的。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尊老爱幼,举止得体,说话彬彬有礼,恐怕没人觉得这是好事。
朋友圈里的一位单身母亲经常会发自己6岁女儿的良好表现”:随母亲出差,对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在母亲要洗漱的时候,提前把母亲的毛巾,内衣叠放好,把母亲的牙刷抹上牙膏。
懂事的让人心疼。
6岁的孩子不该这样懂事,她应该肆无忌惮地想着玩耍,调皮,甚至耍赖。6岁的孩子在成长的这个阶段,就该是自私的。
凡是在不该有的年龄有了某种超越年龄的表现,可以说,都是外力强力扭曲心灵的结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曾经有新闻,4岁的女孩,母亲跑了,她不得不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为父亲做饭,自强是自强了,但是心灵呢,谁能想到这个过早懂事的孩子,困苦的生活将心灵扭曲到什么样?
同样,一个8岁的孩子,不该有在做错事情后能够切实明白自己错了,并改正”这种说法。
或许在12岁,或18岁才会有,老实说,很多成人都不敢保证一定会有。
最大的问题是,父亲头脑里的一个观念:孩子应该什么都好。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父母头脑里的观念:孩子什么都要好,一旦有不好的表现了,一定会批评,一旦犯错了,一定会指责,有谁又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默不作声呢?
用圣人的标准在要求孩子,这是为他好。
可是结果呢?
你们总是说我,我做的永远都是错的!”至少这个孩子敢吼出来。
得到的结果总是在否定,否定,否定,你总是做不好……
等到成人后,缺乏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自信,要拼命用外界的一些什么,文凭,金钱,职位,权力……来证明自己。
即使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却也无法真正填补内心里的不自信,无法真正填补童年里种下的不安全感,永远在焦虑。

当下中国,普遍的焦虑感,根本上,来自每个人童年里的一次次否定,否定,否定……
一个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允许他犯在这个年龄该犯的错误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他在这个年龄该有的东西。
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可这才是最好的爱,没有杀伤力的爱。
待他长大成人,变成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内心是强大的。所谓强大,是当文凭,金钱,职位,权力这些现实东西消失,也不会张皇失措,而是会淡定从容地面对失去。
他相信的是自己,不是外界的某样东西。
因此,他也会是更踏实,更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