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咨询说,自己孩子在家里能上天入地,出门一见到其他人就只会躲在大人后面,也不爱叫人,焦急地叹道,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害羞,以后可怎么办?”
还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天性害羞,从不和人打招呼,也不爱去兴趣班那些小朋友多的地方,有点害怕陌生人。用家长的话说,我很担心她这样的性格,在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会不会吃不开,该怎么办?”
一直以来害羞似乎就是不太被家长接受的事情。但是害羞真的一无是处吗?孩子为什么会家里活泼,陌生人前害羞?天生害羞的孩子就不能转变了吗?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
01.
害羞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绪?它有哪些优劣势?
害羞实际上是一种在人交际交往中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人际交往行为受到抑制,与他人的互动较少。不止孩子,有些大人也会感到害羞。
孩子在快到2岁或2岁之后会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也包括害羞。据统计,大概15%的儿童先天就带有害羞的倾向。
害羞的优势表现:
但是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害羞并不一定是一种弱势性格,相反,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很多的优点和长处。
专注力更好
害羞的孩子其实更容易专注,因为一个人安静地活动,会让他感到舒服,孩子专心于自己手头的事,往往成绩更好,更容易在某一领域获得建树。
感受力更强
害羞的孩子更敏感,感受力强,对外界的体验也更加细腻。他们往往拥有独特的天赋,对色彩、气味、文字等感觉更敏感,有艺术天分,处理问题谨慎、共情能力很强、善解人意。
勤于思考
害羞的孩子很多善于思考,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
抗挫折力强
害羞者往往心态平静,不骄不躁,宽容豁达,对坎坷、挫折、失败等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
至于其中的奥妙,据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是得益于此类孩子的神经系统天生较为发达的缘故。
父母更省心
相比爱闹爱玩的疯孩子,害羞的孩子似乎确实很省心,从来不惹麻烦。

害羞的劣势表现
相比于优势,害羞的劣势更为我们所知,这里简要概括几点。
更容易焦虑或紧张
害羞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或者与他人互动时,会感到焦虑和压抑。尤其在自己成为注意力焦点时感到格外紧张,比如在很多人面前讲话,登台讲话表演时。这会让孩子错过参与很多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容易胆小和退缩
正因为这些害羞的孩子天生神经系统较为发达,因而在社会交往中会因自我意识强烈和惊慌而偏向于胆怯与退缩,难以与环境融恰相处,不容易交朋友,可能影响其日后的生活。
容易自责和内耗
害羞的人更容易神经质、情绪受外界刺激影响更大、更可能倾向完美主义、容易自责、内耗很大、在人群中会感到疲惫。
长期害羞对自尊、自信有影响
在羞愧产生时,我们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情绪,产生自我厌弃。这样长期下来,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让孩子变得不自信,使孩子感到自己不重要”,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02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都有内外因,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更是如此。
孩子胆小、害羞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同。在心理学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黏液质的孩子和抑郁质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害羞、腼腆、内向、孤僻、胆小的特点。
孩子胆小、害羞的外在原因
造成孩子害羞的外在原因则多和父母教养有关,其中有一条特别值得注意——家长爱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几年前,我和姐姐一家去一个亲戚家,亲戚家有个和外甥女差不多年龄的男孩,长得眉清目秀、非常乖巧。看着亲戚家的男孩这么乖巧,自己的女儿却猴”似的停不下来,姐姐羡慕地说,你家儿子真乖,我家女儿还没你家儿子乖。”
什么呀,这孩子就是胆小、特别腼腆害羞,走哪都跟着我……”我知道,她的语气中虽有苦恼,也带着一点故意的谦虚和对孩子乖巧”的认可,但孩子可听不出来。在她妈妈说这话之前,我分明感受到他试图想接近外甥女,可听了他妈妈的话,这孩子又退回去了,跟在他妈妈身后。
我们就是这样地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孩子的确会腼腆,他通过害羞”来回避跟陌生人交流,从而呆在自己的舒适区”。然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孩子就被家长贴上了害羞”的标签,反而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自觉变得刻意”害羞起来。
这并不是孩子故意和家长作对,而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父母给予的害羞”标签,爸爸妈妈说我是这样的,那我就是这样的。”
父母的话,对于孩子有着非常强的心理作用,孩子的表现就会趋向标签化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还有些家长,在口头上强调我不想让孩子害羞”,却在行动上给孩子提供了害羞的环境,甚至阻止孩子去探索世界,这样孩子就会把这种本是短暂的情绪发展为性格,在不需要害羞的场合也变得腼腆。这些行为主要包括:
总吓唬孩子
有些父母孩子不听话,就总是吓唬孩子,再哭就把你扔在外面”、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把你抓走”。用这些话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
这也不许”那也不准”
还有些父母家教比较严或者对孩子总是各种担心。比如孩子喜欢东摸摸西看看,父母担心不干净或者孩子受伤,而总是不准”、不许”,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干什么了,因为他们觉得做的事情都是错的”,是不被允许的。
不带孩子社交
有些孩子平时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特别是由祖辈隔代养育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触外人少,这样一来孩子见到陌生人就比较胆小害羞。还有一些被过分宠爱的孩子平时被剥夺了独立尝试的机会,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在陌生人面前也表现得比较胆小、害羞。

03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情绪时,避免使用标签性词语
贴标签的行为让孩子越来越容易往标签词汇的方向发展,同样,拆除标签、不再提起这些词汇,更容易让孩子改变自己。帮孩子克服害羞情绪时,父母可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 不贴负面标签,也不贴夸张的正面标签
标签词汇都是非常概括的。比如孩子今天主动跟他人打了一个招呼,你夸奖他你跟XX打招呼了,这很有礼貌”或者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这两句意义其实是不同的,前者不是贴标签,因为你具体说明了孩子的行为,这让他明白——主动打招呼是有礼貌的,我下次还应该这样做。后者则是笼统的贴标签的话语,如果他明天在公共场所大声喊叫,还是不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呢?
用笼统的词语概括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片面地认识自己,而且一旦他对这个标签产生自我认同,再改正就很困难了,所以无论正面标签还是负面标签,最好不用。
2. 先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认识,再去教育
即便再腼腆害羞的孩子,也会有活泼开朗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是个多面体”,任何标签化的词语都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用来评价孩子。先整理下你的大脑中对孩子的认识吧,看看有多少标签”!当父母形成标签”认识时,即便没有说出口,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因为它会潜意识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一个认定自己3岁孩子胆小害羞”的妈妈,会下意识地不期待孩子的勇敢行为,面对滑梯,妈妈首先可能想到的不是这是一个让孩子走出害羞的机会”,而是没用的,他不敢去玩”。这种否定,其实是来自父母脑海中对孩子标签化的认识,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发展。
3. 在语言上淡化孩子的害羞”行为
当你的孩子出现害羞”时,请注意在语言表述上,不要出现标签词汇,要尽量描述具体化。比如评价孩子的行为时,不要说,你怎么这么害羞”,而要说今天你看到XX,为什么要躲在妈妈后面?XX其实很喜欢你,你可以叫他一声”。这样明确点出孩子的行为哪些不恰当,应该怎么做,孩子就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如果只是一个标签词汇贴上去,孩子可能都不清楚哪里做得不好呢!
另外,要尽量将孩子的问题往积极方面说。如孩子不打招呼,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害怕”,可以委婉一点说,妈妈知道你想打招呼,是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叫?”这种方式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也容易引导孩子从标签化的自我认知中走出来。
4. 创造孩子打破害羞”标签的机会
还有些孩子其实很少害羞,只是因为环境特殊,或者因为陌生产生了恐惧,而反应比较强烈,导致了父母给他们贴上了害羞”的标签。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缺少练习造成的,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增加体验害羞”的机会,比如经常带孩子参加聚会,让孩子在家中玩模拟演讲游戏、带孩子去接触陌生伙伴……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远离害羞,下次孩子遇到类似环境时,才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