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昨天下班,看到表妹带3岁女儿丹丹在小区里玩,一向见了我就奔过来的小姑娘,今天不理我了。我疑惑的上前问询,不问还好,一问小姑娘委屈的哭了起来。

表妹,看到女儿哭,也来气了,冲女儿吼道,你和大姨说说,你刚才的小气样,还有脸哭。
原来,刚才表妹的同事带孩子玩,那个小朋友想要丹丹的小贴画,丹丹不给,妈妈生气的训她了她一顿。丹丹边抽泣边和我说,那个贴画是爸爸给她买的,比别的小朋友的都好看,她不想给别人。我看了一眼贴画,确实很漂亮,是立体的,比常见的贴画更好看。
表妹忧心忡忡的说,丹丹不知怎么小小年纪就知道霸占,什么都是自己的,不让给别人,有时候连我和她爸看看也难。也不知道跟谁了,这么小气,你说怎么做才能不让她长成个自私的人啊。
关于孩子的自私、小气”是表妹多虑了。
01被忽视的物权敏感期物权意识是幼儿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孩子将来怎么对待物品,未来是不是能很好的生活,是否具备更好的交际的能力,首先就来自于物权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物权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孩子大约在2岁左右就拥有物权意识,2岁就知道知道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懂得学会珍惜自己的物品。2-3岁的宝宝常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父母不要以为这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开始萌芽。

3岁左右的宝宝物权意识就非常明显了,明白这个东西是我的”了。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样地将自己的所属物品保护”起来,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是我的”,这让他们看起来自私、霸道”。
但是这其实只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并不是真的自私、小气”,只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会有所减缓。
这个时期,孩子会慢慢的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所以也是妈妈进行教育的一个好的机会,妈妈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学会尊重别人,懂得保护自己物品的意识。

在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爸爸妈妈需要充分理解这一阶段宝宝的心理,并且帮宝宝平静地度过这一时期。
●在宝宝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些常见的行为千万不要做
1、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
对于2-3岁的孩子,处在物权意识敏感期最强的阶段,父母不要去责怪孩子自私,比如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你这样小气没有人愿意和你玩”不愿意分享的小朋友一点也不可爱”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讲,不乱给孩子贴标签。
2、二胎家庭切勿让老大让老二
家里有两个或多个孩子时,父母不要逼迫大孩子让着小的。专家指出,父母的这种做法,首先会让弟弟(或妹妹)产生物权认知的混乱,不管姐姐玩什么、有什么他都想要,不懂得去分享。而对于姐姐(或哥哥)来说,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她会怀疑父母对她的爱,并因此受到伤害。

3、必须禁止逗孩子”的行为。
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抢走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
大人不以为然的小东西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你以为的游戏搅乱的是孩子物权的认知,会产生自我怀疑、不敢确认自己所有物的权利。
4、不要强迫宝宝分享”
当你发现有小朋友喜欢你孩子的玩具时,请不要强迫孩子让出或强行带孩子离开,孩子在这时候需要得到认可,尤其是来自家长的认可,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伤害了孩子,如同身体的创伤很容易复原,但是心里的创伤很难愈合。
所以在物权意识萌芽的敏感期,保护好孩子的暂时的占有欲”,培养好的、正确的物权意识,比盲目的让孩子学会分享”来得更为重要。
强迫宝宝分享”会造成物权认知的混乱,切忌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

●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观,家长应该这么做
1、允许孩子自私”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观,首先应该允许孩子自私”。因为物权”的确立,是孩子要长大、独立成人的开始。在最初的阶段,孩子对于物权”的理解具有强烈的独占排他性,甚至会显得非常不近人情”,只有经过爸爸妈妈的耐心引导,孩子才能慢慢走出自我中心的不利因素,同时保留因拥有物权”而获得的自尊和安全。
2、家长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
家长应该做尊重孩子物权的有心人,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就要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介绍这件物品的名称、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帮助孩子给新物品找个合适的位置摆放好。尊重孩子的物权,能不断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自豪感、责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识、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这对减少孩子的依赖性,逐步改变孩子的依附地位是很有好处的。

3、给孩子属于自己物品的存放处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角落,放他的小柜子,摆放他的玩具和书籍等。不任意抛弃和挪动孩子的已存放好的物品。当有成人或来做客的小朋友,要取用孩子的物品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并做到有借有还。
教孩子在整理、摆放、使用、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工作态度等一系列优良品德的培养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教育是主动、自然而全面的,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4、培养孩子的物权观要循序渐进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最初阶段的听之任之,慢慢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先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游戏结束后妈妈和宝宝都把各自的玩具收回到自己手里。然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等。最后,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玩,告诉孩子那些物品是别人的,那些是公共的,教孩子遵守规则,比如大家排队轮着玩小区滑梯。让宝宝在游戏过程中强化自己、别人及公共物品的归属意识。
02 分享的前提是学会拥有通过家长耐心的教育,宝宝形成了良好的物权感,孩子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不用担心失去,在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后,孩子才愿意主动分享。所以说,孩子得先学会拥有,才能进一步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孩子愿意。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却很少告诉他们你可以拒绝”

对于孩子私有的物品,绝对不强迫分享,把玩具给孩子,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出分享的决定。一个能够获得尊重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尊重其他小朋友也有不想分享的时候。
真正的分享具备三个条件:
·从动机上,孩子的分享行为是主动自愿的;
·从形式上,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
·从情感上,孩子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霍思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霍思燕教嗯哼学会分享。
嗯哼家中有非常多的玩具,妈妈霍思燕希望嗯哼把他不常玩的捐出去,遭到嗯哼坚定地反对。

霍思燕告诉嗯哼: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前提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冷静了一会的嗯哼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霍思燕果断答应:好,那我陪你玩会吧。”
在玩的过程中,霍思燕说这样好不好,我们去看看,你愿意,我们就把玩具捐给更需要的小朋友,你不愿意,我们就把它们带回来。”

这一次嗯哼开心的答应了,并且帮着妈妈收拾出了很多自己的玩具。
在后面的采访中,霍思燕都说自己被儿子主动的态度惊喜到,从坚决不捐,到主动捐出了比妈妈预想更多的玩具,嗯哼的心态变化中,妈妈的做法特别重要。
03 如何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主动分享?1、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先不要着急责备孩子,不妨先和孩子谈谈他的感觉,你不想借这个玩具,是因为怕被弄坏吗?”、你是不是还想玩,所以现在不想分享?”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才能进一步引导他明白,分享的意义。
2、允许孩子不分享,充分尊重孩子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请允许孩子有不分享的权力。
家长切忌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因为即使孩子在你的强迫下,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也是迫于一种无奈,而非发自内心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分享这件事更加排斥,因为这对他们而言分享没有获得任何快乐,只有自己所有物被剥夺的痛苦,这样的负面反馈让孩子拒绝下一次分享,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不愿分享的人。

3、教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
当孩子拿走或抢夺别人的东西时,家长可趁机灌输孩子借用的观念,提醒孩子别人的东西,想玩,必须先询问物品的主人,这个是xx的,如果想玩可以先问下他”,对方没有同意就不能拿来玩。
同理,别的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也可以引导孩子借给小朋友或与小朋友交换着玩。在交换的过程中,让孩子懂得,分享能得到更多,和小朋友一起交换玩具反而能玩到更多的玩具,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4、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和别人共享的快乐
当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
当儿童物权敏感期出现时,反复多次让宝宝尝试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并让他明白,分享出去的玩具是可以拿回来的,这玩具依旧是属于他的。但如果宝宝出现抵触心里,别强迫,以后反复尝试。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之后进入分享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主动愿意分享。

5、接受孩子的分享
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大家时,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要”,拒绝孩子分享的行为,也会让孩子感觉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6、给孩子赞美,让他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在孩子愿意分享心爱物品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他:谢谢你愿意把心爱的玩具跟XX分享,看到好朋友玩得好开心,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这样引导分享的过程,孩子才能体会到对他人付出,原来自己也能获得快乐,这些对于同理心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歆小迪,80后职场妈妈,食品科学硕士,国家二级营养师,儿童早期教育研究者,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