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两个朋友,为了方便表达,就称呼他们家的娃小A和小C吧。小A从小就是高需求宝宝,睡觉要抱着睡,一放床上就醒,外出时一进餐厅就哭闹,在他两岁前,他妈妈都想出门放松一下基本上是没机会。
而小C,和小A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使,醒了吃,吃了睡,乖巧易带,几个月时就跟着爸妈各种外出,不吵不闹。
小C妈妈感叹自己运气好收获了一个天使宝宝,小A妈妈则不明白怎么生了个这么难带的宝宝,其他人也不解:夫妻都是好脾气的,怎么生出这么暴躁难带的娃?”
难道宝宝们好不好带是天生的?还真是!在心理学上,就有婴儿天生气质一说。
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发展心理学者亚历山大·托马斯和斯蒂拉·切斯对114名被实验者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气质发展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并提出了天生气质”的观点。
有时候,即使是双胞胎,生长在同样的环境里,两个孩子的表现也常常不一样,甚至一个喜动一个喜静,完全相反。

这就是天生气质的差别的影响。
气质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比如活泼、敏感、易怒;在气质的基础上,孩子的情感和意志的整体外在表现,就是孩子的性格,比如说有责任感、勤快等。爸爸妈妈在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后天的方法改善孩子的不足;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爸爸妈妈的育儿态度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对孩子最终的性格养成有重要影响。
先天气质使每一个人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时,产生自己的行为风格。气质也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方式。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反应强度比较强,不论高兴或是生气,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大家比较容易知道他的情绪和需求,从而予以回应。相反的,反应强度弱的孩子,别人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和需要。外向的孩子常会主动和别人交谈,比较容易交到朋友;而内向的孩子,看到人就躲,减少了与人互动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天生气质,再加上它所引发的反应,会带给孩子相当不同的生命经验,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当深远。

每个妈妈多多少少都曾经在心里想象过自己的孩子未来的样子: 我希望儿子将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小绅士。”我一定要把女儿打扮成小公主一样。”我希望儿子可以当篮球选手,在运动场上八面威风。”我希望女儿强悍一点,学会保护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将自己的期待或是人生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人之常情,不过这也往往是失望和亲子冲突的起点。因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从受孕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父亲和母亲身上遗传的一组独特的基因,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这些天生的特质,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养能够完全扭转和改变的。期待生个白雪公主的妈妈,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骨子里是个侠女;希望儿子像个英勇战士的爸爸,最后也不得不为家里那个小心谨慎的小绅士调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这样才能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比较敏锐的父母,就可以觉察到孩子独特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已经有过一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比较爱哭或者容易逗笑,每天睡醒的时间有规律还是很难预测。等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久了,就会慢慢发现孩子的某些个性比较像母亲、父亲,或是家里的其他亲人。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

托马斯与切斯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提供了九个不同的方向作为我们思考的基础。这九个向度分别是。
活动量: 指的是进行睡觉、游戏、做功课、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动时,身体活动量的高低。活动量大的孩子整天动个不停,无法安静坐在椅子上,常爬上爬下、动来动去或东摸西摸。规律性: 指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例如,睡觉、起床、吃饭(包括食量)及睡眠的时间,是否大致上是可预测的。趋避性: 指的是孩子在面对新鲜的人事物时,第一个反应是接受还是拒绝。例如在面对新的食物、环境或陌生人时,是大胆地主动靠近或是害羞地犹豫退缩。适应性: 指的是孩子在面对转变时的适应状况。对于不是他所预期的转变,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期待,还是需要时间适应和调整。反应强度: 指的是不论是说话、哭闹的声音,或是表现快乐或烦躁的情绪时,反应是强烈的还是温和的。情绪本质: 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表现出友善、愉快的情绪,还是不友善、不愉快的情绪。坚持度: 指的是孩子的活动(如阅读、做功课、练习乐器或运动技巧等)不会因任何困难阻挠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也就是说,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仍持续尝试去解决,继续维持活动的方向,不轻易放弃。注意力分散度: 指的是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刺激干扰而改变他的活动目标;或者对周围的景象、声音、光线、人等刺激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反应阈: 指的是外界的物理刺激,如噪音、灯光或气味等刺激的强度有多强,才能让孩子觉察到并做出反应。反应阈高的孩子需要很大的刺激量才会有所反应,反应阈低的孩子则相当敏感。研究发现,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和情绪本质等五项特质,比较容易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照看者主观感受到的教养难易度、社会化的过程及行为问题的产生。所以根据这五项气质向度,依照养育的难易程度把孩子分为三种类型:性情儿、安乐型及慢吞吞型。

性情儿:这类孩子从小就让照顾他的人比较费心。幼儿的气质特性为活动量高、规律性低,对新鲜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现的反应是退缩逃避,他们的适应度低、反应强度激烈、情绪本质负向或坚持度高等。这类孩子很有自己的个性,和父母之间比较不容易建立亲密的依附关系。
安乐型:这类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规律性高,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度高,反应强度适中,情绪本质大部分属于愉悦、友善等正向情绪,对新情境会主动接近。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感觉都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你的孩子在气质上属于好教养的孩子,那是很幸运的事。
慢吞吞型:这类孩子的气质特征是,对新鲜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现的初次反应绝大部分都是逃避退缩,需要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对刺激的反应强度相当微弱,活动量及坚持度也不高。这类孩子对于喜怒哀乐以及需求意见的表达都很不明显,也无法持续。照看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孩子传达的信息。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一定常常能享受亲子之间的亲密与幸福感。但是做父母的要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孩子的特质比较顺从,而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句话说:乖孩子的伤最重。”有些安乐型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扭曲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相反的,孩子如果是性情儿,父母很容易在教养上有挫折感,这时候更需要拓展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学会接纳和欣赏孩子,并学习更多方法和技巧来面对这个挑战。

通过日常生活行为观察所积累的印象,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孩子的气质倾向。一般来说,孩子并非在每个气质向度上都会有明显或极端的倾向,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高不低,没有明显的倾向。父母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很长,他们有可能正确描述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但父母也可能会扭曲对幼儿的观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加诸孩子身上。例如,一个活动量高的家长,可能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活动量偏高。所以在评估和了解孩子时,可以和配偶或是其他家人一起讨论,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评估,可能会有相同或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父母之外,保姆或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和孩子长时间相处的人,他们对孩子的看法也非常重要。他们经常面对不同的孩子,比较有机会观察到孩子的不同表现。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家里和学校会判若两人。孩子会视不同环境的要求,有不同的表现。在学校里,孩子必须适应团体的规范和作息,期待得到同龄人的接纳和老师的赞许。回到家里,他们会放下一整天的压力。家是最温暖、最轻松的地方,父母是最能接纳自己本性的人,孩子会放松自己,宣泄情绪,所以有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并不表示孩子有双重人格,仔细观察和了解之后,还是可以看出哪些部分是孩子原本的特质,哪些是孩子为了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客观的问卷评估来了解孩子在九个气质向度上的倾向。
任何一个气质的向度都没有好坏的差别重要的是,孩子的气质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是否能和谐配合。如果孩子的气质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时时冲突的话,长久下来,孩子就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
例如,一个个性文静、喜爱艺术的妈妈,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美感经验,于是常常带着孩子去听儿童音乐会,参观美术馆。可是如果这个小朋友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美术馆里他会跑来跑去,在音乐会中他会东张西望。于是,在长期被斥责、不被肯定的挫折经验之下,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负向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个糟糕、不听话、调皮的孩子。同样是这个孩子,如果正好有一个喜爱运动的爸爸,经常陪着他四处玩耍和运动,他可能会是同龄孩子中最早学会骑自行车、最快学会游泳的一个。他的自信和乐观也会在许多正向的经验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出来。
所以,孩子身边重要他人的气质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才是左右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此,了解孩子的气质愈早愈好,父母和老师的教养方式如果能够配合孩子的特定气质,每个孩子都能快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还可以把孩子的气质特点提供给那些经常和小孩互动的照看者参考,让他们也学会配合孩子的气质来引领孩子。
在我们了解孩子气质的同时,也要觉察自己的气质,以及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和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相冲突和抵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可以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帮助他认识自己的特质,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中自我调整和控制,也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可以说,孩子的人生底色就是由性别和遗传调配出来的,再加上后天的带养环境以及教育方式,就会绘制出孩子独特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