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悟:打还是不打?

一周前,网络上出现一段视频,两个不到三岁幼儿园的孩子在打闹。A孩子打了B孩子,
这时B孩子的家长在一旁。于是,他就鼓励B孩子勇敢”地打回去。
这段视频引发了家长们的激烈争论。
有的人说就是应该打回去,不然孩子总受欺负,不懂得保护自己。”
有的人说要打两个大人打算了,教孩子打架算是什么事?”
有的人说同意,要让他也懂得被打的感觉。”
有的人说这种情况下,还是让孩子躲避为好。”
有的人说走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说不要把大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有的人说可以打回去,也可以不打回去。”
还有家长告诉我,现在孩子已经小学了,仍然是面对这样的问题。
这显然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议不断,而且又让家长和孩子们无比头疼的话题啊。
是啊,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孩子打人”的原因做一分析。
从打人方来讲,常见的打人”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出于保护自己的物权,或是争夺物权,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幼儿园孩子)
2. 由于对自己的不良情绪(生气、不满、嫉妒等)无法控制,打人成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3. 由于家庭的负面因素影响,心理与行为扭曲,把打人”作为沟通、表达情绪或控制欲的方式。
通常来讲,前两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孩子心理、智力、社会交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过程。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语言交流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语言跟不上就采用行动很常见。
换个角度来讲,幼儿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情绪、思想、社会交往能力都很弱,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家长的心理难受、不舒服、憋气。
毕竟,谁家的孩子不是全家的宝贝呢?有哪个家长愿意看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呢?
但即使如此,也切忌用大人的思维、视角来理解孩子之间发生的不和,纷争。
这是因为:
大人们已经有成熟的心理,思想,行为情绪控制能力;
能够判断事情的程度、对错、性质,并做出相对合理的应对举动。
(以下这个部分的分析只针对学前幼儿阶段)
但孩子是做不到这些的,他们的思维、心理是处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萌芽阶段,
很多的行为是没有明确意识的,没有特别复杂的内在含义,深藏的不良动机的。
可能一个推搡动作或是挥手甩人,就是想抢一个玩具。
幼儿这样的状态,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欺负或是侮辱。
家长作为成年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感到的:
面子”,朋友同事的看法,自己的形象,荣誉感耻辱感等,
但,
视频中的家长,感受到的屈辱”、不甘、痛苦,
有多少真正地是为孩子的?
又有多少仅仅是为了自己呢?
这些大多是成人社会中的东西,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他们还没有那么高级”。
很多情况下,没过多久,幼儿们很快会忘掉双方的不快,又愉快地玩到了一起了。
在这样的小小的事件,争议”、不和”、和好的过程中,他们就是在慢慢地自己学习社会交往,自己处理一些小小难题”,自己学会融入一个小的团体”。
这些时候,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最大可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家长可以提出方案,办法,让孩子自己先把解决:
面对(包括谈判”,保护(推搡),回避等方式去解决,
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强硬”的方式或是软弱”的方式不会适合于每一个人。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事情,最后、最好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孩子自己解决,而非家长代为解决。
看是一个处理矛盾、社会交往与冲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人逐步学会社会生存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经常发生的校园欺凌的行为或是造成孩子身体伤害的行为排除在这个讨论之外,因为那种情况必须严肃对待而且孩子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这方面的问题,在我的另一篇有关校园欺凌的文章中已经有阐述。
以上讨论的是幼儿的情况,小学生往上的情况又会有所区别。
原因是,小学阶段开始,孩子们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规范、规则的了解程度,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
例如,再出现故意拿或抢别人的文具,就不是不懂物权的范围了。
这个时候,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孩子的控制能力不足,做了超越行为规范的事情。
二是,孩子们喜欢恶作剧,并没有其他恶意。
三是,确实是有意而为之。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开始,孩子行为里的有意识、故意的行为模式会多起来。
社会交往的环境复杂程度也不断加大。
但无论怎么样变化,这个复杂的环境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解决。
那么,各位泡好茶,坐着看了半天,到底答案是打还是不打?”
没有绝对的打”或是绝对的不打”,
孩子最终需要学会自己去审时度势",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这里特别强调,
决不可反复告诉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动手,这等于切割了孩子的自我保护功能。
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老话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
但是,
当真的出现需要孩子自己捍卫自己权利、尊严的时候,
当孩子跑没地跑,逃无处跳的极端情况(通常并没有那么可怕)出现时,
哪怕是面对强敌”,内心怕得要死,孩子也需要站住了,不要后退。
这是对人性的考验,意志力的检验,信念勇气的测验。
人的一生当中,总得经历这样的时刻,或早或晚。
也许越早越好......
从父母配合角度来讲,我可以给大家几个建议:
教会孩子去沟通,
教会孩子懂得一些社会交往的规则与界限,不要过多地无意识造成或激化矛盾,
教会孩子去自我保护(包括推搡,甚至回击,尽管不见得使用)
教会孩子形成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是有天然保护作用的,
教会孩子在必要的时候说No",这样别人才知道自己也得注意语言行为的界限。
教会孩子在特定的、非原则性的情况下”忍让、妥协。
教会孩子懂得维护自己根本的尊严,在极端”情况下,勇敢站出来,不能后退,
哪怕面对的对手强大很多倍,自己会输。
承受失败的能力永远要比享受胜利的能力重要得多的多!
最后,孩子的委屈、不忿、伤心等情绪,家长要去听取,宽容理解,自然有一种平复的作用。
想办法,出主意,出点子,这些都是家长可以做的。
家长不必须注意,在家里尊重孩子的意见,物品,想法意见,
家长同时要注意,在家里对孩子示弱”,让孩子占优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孩子的心理优势;
但同时又不可一味迎合、满足孩子这种心理,有的时候家长还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孩子妥协。孩子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学会去顾及、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我行我素。
当然,这些做法的依据是家庭内部的原则,道理,价值观”。
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树立独立自我、自尊、自己权利的意识,切不可轻视。
王方老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