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在过度养育”这件事上,朱莉根据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列出教育上的三条红线最好不要碰: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我们的自我,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有这样一群父母,对孩子举动、尤其是学业成绩特别关注,急切地想为孩子提供保护和指导,好让他们一切顺遂。但活在父母过度养育”下的孩子,却可能成年未成人”。在斯坦福工作了十年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就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学生。她将思考和建议写成了一本书。
1. 让孩子拥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的童年任务繁重,父母对他们实行清单化的管理。因此,他们做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事实上,游戏应该是孩子们进行的第一项真正关涉成长的工作”。
哪些才算游戏呢?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说:只要有大人在旁边指挥,那就不是游戏。”他认为,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们必须参与由他们自己选择、自己主导的活动,并且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不是自觉追求实现与活动本身无关的目的”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尽力珍惜时间、安排时间,结果却在无意间扼杀了梦想的时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波音公司之类的机构在雇佣能够解决问题的研究者时表示,除非知道这个人早年动手做过东西,否则,哪怕是顶尖工程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没戏。
敲打、修补、制作东西、修理东西,对做这些事情抱有充分的好奇心,并得到关键的知识,这些都被航空航天及其他行业视为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2. 传授他们基本生活技能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比如仪容整洁、看管物品、做饭、保持家中清洁。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做家务能培养能做、会做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自己是勤劳的人,而不是废物。
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mastery),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如果别人帮你做事,结果就不在你的掌控之中,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种习得性无助”。这形容一个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的情形。
体验主动性”对人类至关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小孩子如果感觉到行为和结果的错位,就会被动、抑郁、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3. 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常态,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呢?给他们做示范;当遇到挫折时,你要给予关心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做法。更重要的,我们要给予具体真实的反馈。
有时候,我们的反馈很笼统;有时候,你的反馈让孩子更害怕犯错,不敢尝试。
反馈包括赞美和批评。如何赞美呢?我们要对孩子在校内校外活动中获得的成就,以及具体针对所完成任务进行赞美。
例如,对小孩子说,我喜欢你那副画使用的颜色;对小学生说,整个芭蕾舞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你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垫着脚尖;对初中生说,你用胶枪制作学校项目,把握得非常好,胶枪用起来很棘手的。对高中上说,你关于《大鼻子情圣》的论文详细描写了大鼻子情圣的情绪波动,你真的深入他的内心了。
这样的特定表扬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表明我们用了一点心思,看过孩子究竟做了什么。
如何批评呢?我们批评孩子都是希望他能通过不合适或者错误的行为中学习,从而变得更好。所以,我们批评孩子需要确保是在针对行动和努力,而不是针对人本身。比如,对比这两种批评。
你把午餐盒放在了过道,现在上面爬满了蚂蚁,请把它洗了。不,不能再等了,否则情况会更糟糕。”
另一种说法是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我告诉你别那样。现在好了,到处都是蚂蚁。”
前者的批评才是正确的批评方法,因为我们批评的是他们的行为,而因为行为是可以纠正的;而不是指责孩子,这很难让他错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